今年 55 岁的龙顺辉,是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雷寨村造林大户,在他的带领下,16 年来,天柱县凤城、社学、邦洞等地许多荒山坡如今变成了林海,1700 余户贫困农民以荒山入股的方式造林 1.2 万亩,户户拥有了一本 " 生态存折 ",拿工资护林或办起生态产业,每户年均增收 1.2 万余元。
春意渐浓,正值植树好时节,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雷寨村造林大户龙顺辉,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记者在 700 米海拔的天柱县植物园洪家山苗圃基地上,只见龙顺辉与当地 10 来位民工正在忙着取苗。此时,远在 3 公里外的南坡哨一片 300 亩杉木基地上,20 多人在他的电话安排下植树。
今年 55 岁的龙顺辉是一位普通侗族农民,为了治荒绿化,16 年来坚持带动当地贫困户开发荒山造林,累计造林 1.2 万亩,植树 144 万株,让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
△龙顺辉带领村民植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龙顺辉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到,新疆某地一位牧民治理荒漠获国家林业部的奖励,从而受到启发:新疆这么干旱的荒漠都能治理,我们这里的荒山为何不能绿化?
2002 年,龙顺辉承包 10 亩荒山种上了杉树,以后逐年增加,就这样开始了他治荒复绿的梦想。
植树造林是一项 " 长线工程 ",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收入。随着种植的林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多,龙顺辉聘请的民工也不断增加,每年的管护费和支付民工工资也往上涨。
△运苗下山
为了以短养长,实现自己的绿化梦,龙顺辉办起了 1000 只规模土鸡养殖场和在林间养 100 余箱蜜蜂,尽管年均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但是也不足以用于支付民工工资。
2007 年和 2009 年先后两次火灾,烧掉了 400 余亩刚成林杉树,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对龙顺辉的打击虽然很大,但是始终没有让他放弃造林绿化。火烧多少便补栽多少,他又在大火烧过的山坡上重新栽上了树苗。
社学街道平甫村 1000 余亩的荒山,几十年来闲置着无人问津,为帮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共同踏上致富路,经过反复思量,龙顺辉决定带领大家靠山吃山,依靠当地资源大搞荒山开发。2015 年,他与平甫村 " 两委 " 合计,决定与农民合股经营的办法造林,并按照 7:3 的比例分享红利。村民陈年明听到这一消息,第一个报名以自留山和流转的荒山共 300 亩作为资本入股造林。
" 一棵杉树每长一天,最少可以增值两分钱,每亩地栽 120 棵,一天就有 2.4 元利润。" 龙顺辉掐指给陈年明算了一笔账:" 我俩这 300 亩林就是一本‘生态存折’,以每天 720 元的利息往上涨呢。"
△给村民发造林工钱
陈年明是社学街道平甫村的一名贫困户,一家 4 口人仅靠妻子一人在外打些零工维持生计,92 岁的母亲已瘫痪 40 余年,母亲离不开人照顾,儿子又在南京上大学,每月需给他汇去 1000 多元生活费,家庭十分困难。
陈年明说:" 自从与龙顺辉入股造林后,既可以在山上管护山林拿工资,又能在家照看母亲,还顺便在林下喂养些土鸡,去年收入将近 3 万元。"
记者在天柱县委宣传部新闻相册里,见到一张照片很抢眼。这张照片是 2015 年拍摄的,照片上一群农民在 2300 亩贫瘠的荒山上植树,当时,许多人都抱有 " 能否成林还是未知数 " 的怀疑想法。如今,3 年过去了,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绿油油的山头。
△龙顺辉 13 年前栽种的 6000 亩杉树林
这片造林基地是龙顺辉与当地一位贫困户合股营造起来的,他叫吴经平,是远口镇六池村的一位残疾人。
吴经平说:" 造林后,我和家人在这里护林,不但按时拿到护林工资,两年多来还在林下种植了 100 余亩的中药材,养了几百只土鸡,年收入 15 万多元,山头变绿了,‘贫困帽’也脱掉了。"
龙水琴、杨顺华、张小昆等当地 500 多户贫困户,将各自 10 亩或 30 亩不等的自留山荒地,作为股资入股造林后,既拿到了股份,又丢掉了包袱。现在他们放心地到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打工,每年给家里带来六七万元的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
龙顺辉告诉记者,他采取以荒山入股的方式造林后,见到共同连片开发的 1.2 万亩荒山绿了,1700 多户签约农民增收了,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栽了 15 年的杉树
金可文 唐安平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如雄
编辑 柴潇蕾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