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ZAKER 贵阳携手华润置地,推出 " 匠心贵州 " 活动,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陆续报道六位贵州民间匠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同时挖掘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今日,推出第三篇报道——丹寨县卡拉村编制鸟笼手艺人杨昌胜。
序
卡拉村,距丹寨县城仅有三公里,与新兴旅游综合体万达小镇隔湖相望。
这个只有 1.23 平方公里的村庄,过去曾被定义为穷。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玉和,以及杨昌胜等大批鸟笼工匠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
如果你从余安高速经过,就可以看到这个魔幻村庄——一个直径达十八米,高十九点二米,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嵌有 " 云上丹寨 " 四个大字,历经六个月制作而成的巨型鸟笼,就矗立在村子的后山上。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鸟笼。
夜色之下,它周身闪烁着斑斓的灯光,像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里 " 要方圆三公里都得打灯,而且灯光还得有变化 " 的片场。
鸟笼,俨然是卡拉村的全部,甚至掩盖了更具辨识度的 " 芒筒芦笙发源地 " 这个标签,它既是卡拉村的名片,又是卡拉村的收入。做鸟笼这门手艺,凭着匠人们匠心的坚守,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 买椟还珠 "
全村 168 户,有 120 户人家做鸟笼,2017 年卖出超过 12 万只,带来 650 万元的经济收入——这是卡拉村鸟笼 " 年度成绩单 "。
这组可喜的数字,要归功于鸟笼制作技艺传承者王玉和,以及像杨昌胜这样的鸟笼工匠们。
中国人自古喜欢养鸟,一只精致秀雅的鸟笼,不仅能让鸟有舒适的腾挪空间,还能体现主人的品位。在各种材质的鸟笼当中,竹制鸟笼最受欢迎,这大抵是竹子寓意高风亮节。
作为传统工艺,鸟笼 " 雕棘镂褚 " 的技法,每个细节,都深藏匠心。卡拉村做鸟笼的历史,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在漫长的实践中,当地人早就摸透了竹子的习性——楠竹有硬度,适合做笼圈;水竹韧性好,适合做笼丝。
千竹万丝,根根化笼。在四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卡拉鸟笼不断演化,如今已是造型各异、做工精巧的工艺品。卡拉鸟笼的手艺,也一直代代传承着。
爷爷和父亲都会做鸟笼,王玉和很小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当帮工——破竹、拉丝、打孔。而后他又拜师村里手艺最好的老匠人杨通元,直到学成出师。
如今,这个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已鲜有精力制作鸟笼了,他连任二十一年村支书,一步步将鸟笼 " 蛋糕 " 从小做到大。现在,他多数时候受制于村里的事务,和鸟笼市场的布局,无法抽身。
王玉和故事,就是卡拉鸟笼的故事。
" 最开始,我挑鸟笼出去卖,那个时候都是把鸟放在笼子里,连笼带鸟一起卖,但不少人只看中鸟笼,对鸟不感兴趣。" 王玉和嗅出了商机——卖鸟笼送鸟。
市场的光亮,就此照进了卡拉村。
扎实牢固的卡拉村鸟笼,成为爱鸟者的新宠。为证明卡拉鸟笼耐用,一百六十多斤重的王玉和,曾当着众人的面,单脚站在鸟笼之上,鸟笼未有丝毫变形。
" 玄鸟图腾 "
制定标准、成立协会、召集匠人、发动农户、组建合作社,王玉和从当上村支书起,就以鸟笼步步为营,他曾买来 30 台打孔机,免费发给村民,组织他们来做鸟笼。
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者,王玉和现在依旧在扮演手艺人的角色,相比于村里的其他人,他站在市场最前端,技艺创新、市场波动,他都能最先感知和了解。
五十七岁的杨昌胜,比王玉和大两岁,因为年龄相仿,两人经常交流。喜欢琢磨技巧,如今杨昌胜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工匠,他曾与其他匠人合作,把复杂的竹雕、厚重的蜡染、繁复的刺绣等元素,融入到鸟笼当中,使它有了更丰富的外延。
手脚不如以前麻利了,但杨昌胜和妻子王洪敏分工合作,一天还能做出四五只鸟笼。
卡拉村的鸟笼编制技艺,其工艺和造型也在不断完善和演化。" 以前,老人家搞的鸟笼,外形圆中带方,空间不够好。现在卡拉村做的都是鼓笼,就是两头小,中间鼓,高而且大,给鸟留出更多空间。" 杨昌胜说。
这些细微变化,都是市场反馈后的不断改良。当问到最核心的工序时,杨昌胜说上箍最考验功夫," 在卡拉,如果你不会上箍,就不敢说自己会做鸟笼,现在村子里很多妇女都会,这个过程讲究工整圆润,接口不能有偏差,否则鸟笼会变形,甚至散架。"
苗族文化里,素来有对玄鸟的图腾崇拜。无论在丹寨县城,还是大山里的村寨,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杨昌胜认为,这是卡拉鸟笼能够打开市场,并且能够形成产业化生产的根本。
" 卡拉制造 "
为细分和完善鸟笼的制作环节,更多工具出现了,但做好做坏,还是取决于匠人们的手艺。
卡拉鸟笼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蒸煮、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破竹后,把做笼丝的水竹,放进大锅里蒸煮,进行除湿定型。在蒸煮的过程中,卡拉人还加入了配方保密的草药。
杨昌胜的妻子坐在房前的空地上,脚边的竹篮里,放着十几种工具,她正在进行拉丝。竹条从拉丝板的小孔里露出尖端,王洪敏用力地将竹条拉出板孔,如此反复,竹丝算是做成了。
杨昌胜在计划编新鸟笼,他先从顶部开始,为了保持笼身平衡,杨昌胜从四个方向各穿三条笼丝。等到穿好所有的笼丝后,他利用手掌的弯度,把笼圈挤压到顶部,整个过程动作娴熟,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卡拉村的鸟笼,早就不再局限于养鸟的功能,经过杨昌胜这些工匠们的探索和努力,它已经变成了工艺品,融入了雕刻、蜡染、刺绣、绘画等元素,处处精雕,或小巧玲珑,或大方美观,散发着艺术的灵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制作鸟笼,杨昌胜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只了,他只知道这些年,从卡拉村销售出去的鸟笼,不仅畅销省内外,还卖到了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和欧美。最贵的一只鸟笼,卖出了三千九百八十元的价格。
四十四根笼丝,这是一只鸟笼所需的笼丝数量。这组数字,刻在卡拉村每个人的脑海里,村里七十六岁的杨通元老人还在坚持做鸟笼,王玉和五岁多的孙子,早就当起了帮工。
以匠心,筑经典。户户做鸟笼,人人有手艺。家家编制,代代相传。鸟笼这张已有四百多年的名片,上面仿佛印着:" 这里是鸟笼之乡。这里是卡拉村。"
人物简介:
杨昌胜,五十七岁,贵州丹寨县卡拉村竹编工艺绝品鸟笼制作者。以手工编制鸟笼,从艺三十余年,擅长制作形态各异的鸟笼,并钻研出将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工艺用于鸟笼制作上,使其成为畅销海内外的工艺品。
文 / 吴再忠 图 / 黄震 张强
图文编辑 / 黄聪
美术编辑 / 管配
编审签发 /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