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土之界,不是种族之界,而是人心之界
浙江文艺出版社 "KEY- 可以文化 " 于 2019 年 2 月推出希拉莉 • 乔顿处女作《泥土之界》,同名电影由《了不起的盖茨比》女主角凯瑞 • 穆里根主演,获第 90 届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
《泥土之界》由美国著名当代女性小说家希拉莉 • 乔顿耗时七年创作完成。小说将一个发生在二战前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悲剧呈现在 21 世纪的当代读者面前。故事开始于 1946 年的冬天,亨利 • 麦卡伦和他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妻子劳拉把他们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舒适的家搬到了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一个偏僻的棉花农场上,在那里劳拉觉得既陌生又恐怖。当亨利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工作时,劳拉则挣扎着在没有室内自来水管道和电力设施的简陋小屋里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并且时刻处在她那信奉种族主义的公公眼皮底下。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河水涨起来,唯一通往城镇的桥被淹没,他们在农场的家就会被困在一望无际的泥海里 ……
麦卡伦一家在农场的生活一直令亨利和劳拉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而随着二战结束,载誉归来的两个士兵默默来到了三角洲。杰米 • 麦卡伦拥有他哥哥亨利所不具备的一切特质:迷人、英俊和对劳拉困境的敏感,但是他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战后创伤,终日酗酒。荣塞尔 • 杰克逊是住在麦卡伦农场的黑人佃农的长子,他以一个战争英雄的光辉从与纳粹作战的欧洲战场归来,但是却要面对更多来自同胞的、针对自己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正是这两个手足无措的兄弟之间跨越种族的友谊,以及他们在别人身上所点燃的激情,才使得这部小说最终迎来了一个悲剧性的尾声。无数的苦难与仇恨被埋藏在这一方泥土之界中,正如禁锢其中的人们,但希望总会在暴雨之后来临。
《泥土之界》不是一曲田园牧歌,而是一首种族悲歌。女主角说当她想起农场时,她会想到泥土。她的梦是棕色的。可现实总是更加残酷——全面衰败的乡村生活,甚嚣尘上的种族歧视,冷漠隔阂的夫妻感情,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 …… 因此,《泥土之界》的整体基调是沉重的,充满了压抑、沉闷与隐忍,行至尾声时才突然爆发,恍如一场积蓄已久的暴风雨,雨水、泥水与血泪相交织,但又在高潮处巧妙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在泥泞中踽踽独行,泥土之界,不是万物之界,亦不是种族之界,而是人心之界。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芭芭拉 • 金索沃评论《泥土之界》:" 她(希拉里 • 乔丹)笔下的人物直接从上世纪 40 年代的密西西比走出来,进入了我的大脑,那里充满了同情、愤怒和爱,让我心跳加速。他们仍然和我在一起。"
《泥土之界》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目前已被译为法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挪威语、瑞典语等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售出 25 万多本。《泥土之界》荣获 2006 年 " 美国笔会 / 领头羊 " 小说奖,提名 2008 年 NAIBA" 年度小说 ",获 200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艾利克斯奖,入选 2010 年国际 IMPAC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并被 Paste 杂志评为十年来最畅销的十部小说之一。该书同名电影于 2017 年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并被提名第 90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目前,作者乔顿正在创作《泥土之界》的续篇。
《泥土之界》
[ 美 ] 希拉莉 • 乔顿著
房小然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2 月
(二)当失去房屋时,家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场只持续了六天的战争,随之而来的,却是绵延了四代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哈拉 • 艾兰在她的首部小说中,将目光凝聚在一个巴勒斯坦家庭上,用细腻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支离破碎,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家庭。
女儿艾丽娅婚礼前夕,萨尔玛在一杯咖啡渣中读到了女孩的未来。她看到了艾丽娅和她的孩子们不安定的生活,也看到了旅行和幸运。那天,她把这些预言放在心底,然而 1967 年 " 六日战争 " 爆发,整个家庭被迫迁离,预言一一得以应验。
萨尔玛被迫离开她在纳布卢斯的家;艾丽娅的哥哥卷进一个政治军事化的世界,无法逃脱;艾丽娅和温文尔雅的丈夫流落科威特,生了三个孩子,无奈开始新生活。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艾丽娅和家人再一次失去家园,失去土地,丢掉曾经熟悉的生活,逃散到波士顿、巴黎、贝鲁特 …… 孩子们各自成家,在异国他乡继续小心翼翼地应对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烦扰 ……
《盐之屋》是一个关于错放人生的故事。雅各布家族四代人受现实所迫颠沛流离,无从归属的不安全感始终如影随形,他们一次次试图重建 " 家 ",却一次次被迫离开。" 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 游离于故土之外的人们,始终在追寻着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在艾兰优美如诗的笔触下,大量的生活片段随着家族每个人的不同视角娓娓道来,看似碎片化的故事中,始终有一股隐藏的渴望,那是没有 " 根 " 的人们一生的追寻与挣扎。随着作者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雅各布家族的悲欢离合令人动容,希望和失去的真实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盐之屋》描绘出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巴勒斯坦家族的经历,更反映了世界各地移民和难民的共同经历,尤其是巴勒斯坦人的迁移,充沛着人类灵魂的张力。小说荣获戴顿文学和平奖、阿拉伯美国图书奖,上榜《科克斯书评》《尼龙》年度图书,更被美国《图书馆学刊》盛赞,《盐之屋》对巴勒斯坦人的书写,与《追风筝的人》对阿富汗人的书写异曲同工。
喜悦与痛苦交织,沮丧与兴奋交融,渴望与厌倦并存,在这段扣人心弦的家族史诗中,小说寻求了一个超越时代的问题:当失去房屋或者家园时,家意味着什么?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挣扎,能够激起每一个当代人心中的涟漪。
《盐之屋》
[ 美 ] 哈拉 • 艾兰 著
马华 宋琦 译
中信出版 • 大方 2019 年 2 月
(三)以戏剧行动为杠杆撬动人性的幽深真相
爱德华 • 阿尔比是继尤金 • 奥尼尔和阿瑟 • 米勒之后美国的伟大剧作家,近日,《爱德华 • 阿尔比戏剧集》由三辉文化公司引进全新上市。
爱德华 • 阿尔比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余部剧作,他深刻剖析现代生活的作品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戏剧界,两夺托尼奖最佳戏剧奖,三获普利策戏剧奖,获三项终生成就奖。他的作品风格多变,融汇了西方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荒诞派等多种艺术手法。
作为当代美国乃至世界严肃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德华 • 阿尔比始终尖锐、清醒关注着时代与社会,无畏、无情地反思和批判着社会现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他曾表达他对戏剧写作所担负的文化使命的理解:" 作家的责任就是担任一种超凡的社会批判者——向人们展示他所洞察的世界与人类的本相,并告诫道:‘你们喜欢它吗?如果不喜欢,就改变它。’ "
《爱德华 • 阿尔比戏剧集》所选取的三部作品,代表着阿尔比在漫长的剧作生涯中三个向度最有力度的作品。《山羊或谁是西尔维亚?》以剧中男主人公马丁和一头山羊之间的互动关系,惊世骇俗地表现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家庭的危机。此剧获得 2002 年托尼最佳戏剧,提名 2003 年普利策戏剧奖,并曾在国内上演。《在家在动物园》是阿尔比在其轰动世界的处女作《动物园故事》基础上加以增添、改写而成。此前的《动物园故事》创作于 1958 年,首演轰动一时,被认为其早期代表作。剧中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导致的孤独绝望,为了争一条凳子乃至相互残杀,令人印象深刻。组成它的两部分内容跨度三十年,对比强烈却又风格一贯。《欲望花园》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贾尔斯 • 库珀的话剧《尽在花园中》,此剧因对美国金钱社会的辛辣讥讽而成为阿尔比改编剧中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一部,此剧亦在国内多次上演,跨越了文化、地域和时间的藩篱,成为响应时代的、永不过时的作品。
本 • 布兰特利在《纽约时报》评论道,如果说《在家》是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么,《在动物园》就是正中腹部的一记铁拳。爱德华 • 阿尔比的表达是美国戏剧界前所未有的一种声音。
《爱德华 • 阿尔比戏剧集》
[ 美 ] 爱德华 • 阿尔比著
张悠悠译
华侨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四)向柏林的伟大文学人物致敬
这是一本向柏林的伟大文学人物致敬之书——从海涅、本雅明、贝恩和巴赫曼,到当代杰出诗人格林拜恩和贝格等。它由三十篇细密画式的诗 - 散文,及二十一幅黑白摄影构成。文本与图片并非疏阔的描摹和图解,它们之间存在互动,试图在一本书之间重新创造一座庞大和复杂的城市。
作者阿莱士 • 施蒂格是斯洛文尼亚诗人、散文作家和小说家,为新一代斯洛文尼亚文坛新秀。作品被译成十六种文字。诗歌发表于《纽约客》等知名杂志和报纸。2016 年,英文版散文集《面包与玫瑰——柏林故事》获全美 25 部最佳翻译作品之一的殊荣。
《面包与玫瑰:柏林故事》介于随笔 - 散文 - 诗歌之间的文本,充满繁复细节,正如作者所感受的柏林:看似繁复,确是纯净的美的记忆之城。
《面包与玫瑰:柏林故事》
阿莱士 • 施蒂格著
梁俪真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五)自己如何成为 " 自己 "
马戏团即将离镇,来不及观看演出的孩子被团长邀请参观,然而他遇上的每个马戏团成员都是不折不扣的 " 怪人 "!他们不记得自己从前的模样,只对自己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模样记忆犹新。孩子拼凑着各个团员的说法,发现这些回忆似乎都指向同一个事件,但一环扣着一环的因果链接,却又有对不上的地方。在寻找团长的旅程中,孩子不知道自己将和马戏团一起迈上 " 离镇 " 的路途 ……
鼻子挂墙上的大象、翅膀掉了的空中飞人、没有五官的小丑、不穿衣服的 " 箱子 "…… 由台湾作家卧斧、绘者伊卡鲁斯合力打造的稀奇古怪马戏团《马戏团离镇》出版上市。
孩子参观马戏团经历一连串冒险,像是拼图一般,逐渐接近 " 事件 " 的全貌。马戏团像是一个人生的隐喻,使我们得以回想自己是怎么成为 " 自己 " 的,重新检视我们追寻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卧斧是台湾人,1974 年生,中原大学医学工程系毕业,任职于出版行业。著有《给 S 的音乐情书》《塞满钥匙的空房间》《雨狗空间》《温啤酒与冷女人》《马戏团离镇》《舌行家族》《没人知道我走了》《碎梦大道》《硬汉有时软软的》《抵达梦土通知我》《FIX》等作品。
绘者伊卡鲁斯,也是台湾人。插画作品有《马戏团离镇》《死后四十种生活》。
《马戏团离镇》
卧斧 著
伊卡鲁斯 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