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又有两位肾移植病人易小姐和陈先生出院,他们送来了两面锦旗,盛赞胡红星和他的医疗团队,给患有尿毒症的他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2017 年至今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在深圳唯一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里,国内罕见的持有肝肾移植手术双资质的教授级专家胡红星,一把柳叶刀,游走肝肾间,已经主刀完成了 60 多例肝肾移植手术,存活率 100%。
这,让深圳的诸多无偿器官捐赠开始受益于深圳人,需要移植肝肾的病患和家属看到了希望,也让许多器官移植术后病人不再需要在移植术后奔波到广州上海等地进行移植复查。
阴差阳错,成为国内罕见的肝肾移植手术双资质医生
原本想当建筑师,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大学毕业时做过三年妇产科医生,考研究生时候来了个大转弯选择了泌尿外科,没想到最后成为肝移植、肾移植手术专家。胡红星笑称,他走到今天都可称为 " 阴差阳错 "。
1988 年,热血青年胡红星一心想去北方工业大学学建筑,顺便看看北京亚运会,结果被调剂到江西医学院,毕业后成为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
原本人生也就此定型,没想到后来,他一心想考研究生,从 " 女人的学科 " 来了个拐弯,到了泌尿外科这个 " 男人的学科 ",成为中山医科大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硕士生研究师从曾金云教授,博士研究生师从郑克立教授,郑克立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肾移植专家,胡红星也因此跟着这位教授,在学术和临床手术方面长足前进。
2001 年博士毕业后,胡红星随郑克立教授赴位于珠海的中山大学附属五院创立器官移植科,逐步成长为肾脏移植手术的业务骨干。
当年,珠海这家医院新建,器官移植医生人才紧缺,在老师郑克立教授要求下,胡红星在从事肾移植的同时,跟随老师何晓顺教授、朱晓峰教授学习肝移植。肾移植与肝移植在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有很大不同。
" 肾移植医生一般是出身泌尿外科,而肝移植医生大都出身外科肝胆外科。" 胡红星如此简单形容。如此大的一个跨界,他勤学好问、不断钻研,把这个巨大的鸿沟迈过来了。
在老师何晓顺教授等的教导下,他冷静沉着地一步步锤炼自己,成为珠海这家新医院的一把好手。
当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山大学附属五院年完成肾移植例数近 200 例,每年完成肝移植 30 余例,存活率非常高。2004 年调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跟随何晓顺教授、朱晓峰教授专门从事肝移植。
2006 年,胡红星人生又来了一个拐弯,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创建器官移植科,半年后国家严控器官移植资质,很多医院未能获得移植资质,被禁止进行移植手术,该医院同样未获得资质,胡红星的肝肾移植经验无处施展。倒是他的师兄弟都记得他这把柳叶刀的厉害,有类似的手术,就把他叫去做 " 外援 "。
直到 2017 年,何晓顺教授团队作为深圳 " 三名工程 " 团队,被引进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胡红星在何晓顺教授劝说和鼓励下,决定来深圳担任第一任器官移植科科主任,开拓一片新天地。
工匠精神 看国外手术视频成为常态
" 来深圳,给我大空间,施展我的所学和才能,我还是蛮感恩的。" 胡红星说。而对于妻子和女儿来说,他是分外歉疚的。
曾经,妻子温丽云就在朋友圈分享过作为一个临床手术医生家属的深切感受——孩子早产我进了手术室,他不在;孩子生日的烛光里,他不在;万家灯火共度佳节,他不在;我连续几天高烧不得不挂点滴,他不在⋯他究竟在哪?他或昼夜战斗在手术台上;或趴在地上观察尿量;或守着重症患者衣不解带 …" 患者的生命有时是奋战出来的,常常是守护出来的 " ——这是我作为那个在珠海、广州、深圳三地经历了 3 次创建器官移植科的移植医生的家属的最大体会。创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手术是你,守护是你,甚至护士都是你手把手教出来的 … 成功没有秘诀,唯有付出再付出还是付出。
女儿也曾经为此哭过," 为什么别人都有爷爷奶奶陪着,都有爸爸妈妈陪着,而我是一个人上学。" 今年就读六年级的胡美霖,长在医生家庭,爸爸忙着手术,妈妈忙着医院行政事务,爷爷奶奶早逝,童年的很多时候,她都习惯了一个人。
来深圳后,她没有了以前的朋友,没有了以前熟悉的环境,爸爸妈妈甚至比以前还忙,她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姨妈家里,周末自己坐地铁回家,只有爸爸没手术的时候才能看到他。
的确,进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胡红星更忙了,开始作为科室主任和主刀医生,进行诸多的肾移植、肝移植手术,让深圳本地的无偿器官捐献,受益者也是深圳人。
肝移植、肾移植都属于复杂的、高精尖手术,被誉为 " 皇冠上的明珠 "。如一台肝移植手术要持续五六个小时,供肝冷缺血时间在要求控制在 12 小时内,医生必须争分夺秒地赶飞机,争分夺秒地手术。
而移植手术时间常在深夜,凌晨三四钟是人最疲劳的时候,安静的手术室里,胡红星就叫人会放些音乐来振奋精神,在《我们不一样》歌声的节奏里,医生护士们打了鸡血似的按照手术流程,让人体这精密的仪器在现代先进医疗手段下再次 " 器官更新 "。
按照胡红星的习惯,手术就算深夜结束,他还会继续留在医院,不时查看病人的各类指标,直到一两小时后病人状况稳定了,他才回家冲凉睡觉。
" 我们家就周末为了孩子开下火做饭,我居住的那个人才房,基本是用来睡觉的,用来上网看看国外的手术视频。" 胡红星说。
胡红星奉行 " 工匠精神 ",就算读到博士,就算拿到正高职称、成为教授,就算经历了几百例肝肾移植手术,他认为仍要不断学习。现在网络发达,上网可学到很多东西,国外网站有大量医界高手手术视频可看。在家里看手术视频看多了,以至于他才十来岁的女儿对视频里的血腥场景见惯不怪。
人文关怀 主刀的病人会 " 管他一辈子 "
胡红星一直铭记着他的老师郑克立教授的一句话:" 人家把命交到你手上,你不要把人家命给丢了。" 这句朴实的话,成为一句定心丸,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手术的每一个细节,不负每个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嘱托。
对病人的这份情怀,胡红星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一再表示,好医生是要在手术室里把事情做得漂亮,同时走近病床,跟病人面对面交流,提醒他们手术后的各类注意事项,尽最大可能避免每一次意外,挽救一个个又一个生命。
从医 30 多年,他说自己可以骄傲地宣告,他主刀的几百例肝移植、肾移植围手术期存活率 100%,他的每一个移植病人,他是会 " 管一辈子 " 的。
器官移植病人要长期服用免疫制剂抗,这将带来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病人可能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胃溃疡、肺炎、白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出现了这些问题,去医院其他科室一般都不敢处理,要重新找到胡红星来诊断开药。
胡红星笑称,就这样,一名器官移植科医生,尤其是既从事肝移植又从事肾移植的医生," 被迫 " 成了一名全科医生。
看病过程中,他给病人留电话留微信是常态,他手机百分之六七十是病人的电话,24 小时不关机,常有病人有紧急情况深更半夜打电话来咨询。一来二去,越来越多的病人都跟他成为多年的老朋友,他管着他们吃药,也管着他们吃饭,还管着他们运动等等。病患的良好关系,从短短两年,器官移植科就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可以看出来。
" 我是将心比心,当朋友一样对待病人,他们活得长久,生活质量高,是我的一种成就感,想想也蛮自豪的。" 胡红星说。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 文 通讯员 张万极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