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丨第 1905 期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天津(一)
▲▲▲
1
笙哥⼉周岁的时候,舅⽗并未到场。半个⽉后,盛浔从天津回到襄城,将⼀串玛瑙串挂在这孩⼦颈上,使劲摸摸他的头,说道:外甥像舅,我可就等着你长⼤了。
孩童伸出⼿去,捻⼀捻这壮⼤男⼦蓬乱的髯,扭⼀扭脖梗⼦,笑了。
民国⼗六年秋,笙哥⼉随母亲住进了直⾪军务督办衙门的官邸。
昭如姊妹,因为机缘,竟然也算多年后有了团聚。
原本,昭如并不打算离家太久。然⽽来了天津,⼀⽉未竟,⼤姊就染了风寒。她便也就⾛不掉了。这⼀年情势颠簸,姊夫又是风⼜浪尖上的⼈。昭如知道,⼤姊是⼼劳成疾。她有⼀些⼼疼,却又不知该怎么帮,唯有陪伴左右。
2
京津秋寒来得早,⼗⽉未过,房⾥已⽣起了炉⽕。昭德在床上躺起⾝,觉得好了些,就叫底下⼈取了些栗⼦在⽕上烤。姊妹两个,蘸着蜜糖吃。栗⼦噼啪作响,没有⼈说话,倒也不觉得冷清。昭如看着姐姐,虽是病容,仍是刚毅净朗的样⼦,阖了眼,⼿⾥是⼀⽀⽺脂⽟的烟筒。有些烟膏的熟⾹,袅袅在空⽓中,松松弛弛地散开了。许久,昭德开了⼜,说,我扣了你这么久,家睦不会要怨我了吧。
昭如笑⼀笑,将刚剥好的⼀颗栗⼦放在姐姐的⼿⼼⾥,说,我不在,他却乐得舒爽,和⼀班⽂⼈厮混。柜上的事情,有⼈帮他打理,我也插不上⼿。
昭德叹⼀⼜⽓,说,凡事你还要上⼼些。这做⼥⼈的,家⾥的事情,不要什么都知道,也不要什么都不知道。
昭如轻轻应⼀声,说,⼆哥这⼀阵,似乎是忙得很。
昭德睁开眼睛,说道,男⼈忙些是好事,他还是要多历练些。公办局那边,我着了旁⼈帮他,百废待兴,头绪是够繁的。另⼀边,他倒是早就上了⼿。我说多了,他还⼀百个不⾼兴。
这另⼀边,是长芦盐运使这个差事。瞧着威风⼋⾯,昭如却听家睦说起,原本不是个容易的差使。打前清康熙年,长芦盐区两⼤盐务监管机构 —— 长芦巡盐御史衙署和长芦都转盐运使司衙署,相继移驻天津,看重天津卫是“南北要冲、河海总汇”。权重⾃然位⾼,盐运使⾃来秩从三品。然⽽,眼下到了民国,这位⼦似乎是谁都坐不稳。升迁,下野,⼈事更迭得厉害。⼆哥盛浔在任上已有两年,却做得不错。最有建树的⼀桩⼤约便是开办了长芦兴利局,请将津武引案改归官办;又曾呈请宽免⽋运盐引商⼈罪名,便于当地盐业得了⼈⼼,阵脚渐渐稳固。之前背后称他是“⽯⼩舅⼦”的⼀伙⼈,也渐渐息声敛⽓。
可昭德仍然不放⼼得很,总怕他⾏差⾛错。按理,昭如是很服⽓这个⼤姐的。她是⼀辈⼦为⼈做主,先做⾃⼰的,嫁给了⽯⽟璞。那可真是相逢于微时,虽是年少失怙,到底是孟夫⼦的后代,竟嫁给了梁⼭县的⼀个武夫。当时是没⼈看好的,全凭她⾃⼰的⽓性。长姐如母,弟弟妹妹的主,她更是要做的。这⼀桩桩下来,⼤半辈⼦也过去了。
昭如看着⼤姊,眉头紧蹙,忽⽽舒展开。昭德说,我总疑⼼你姐夫,这⼀向与英国⼈⾛得太近了些。
昭如想⼀想,说,倒是有⼀阵⼦没见着姐夫了。
3
昭德将腿上的狐⽪褥⼦,使劲裹⼀裹,说道,这不新娶了房姨太太,新鲜劲⼉还没过去。也好,男⼈在⼥⼈⾝上多下些功夫,省得他在旁的事上瞎闹腾。
昭如见她轻描淡写,好像在说别⼈的男⼈。昭德便笑,听说这个窑姐⼉,和张宗昌也有些⽠葛。两兄弟倒真真好得穿了⼀条裤⼦。
这时候,听见门帘响动,便见⼀个年轻⼈抱了笙哥⼉进来。笙哥⼉挣着下了地,向昭如的⽅向跑了过来。虽说是到了北⽅,这⼩⼦却没有⽔⼟不服,⼀个⽉来,反是更壮实了些。眼见着被奶妈云嫂又裹得像⽟玲珑似的,着实可喜。昭德便也笑了,瞧他⼿⾥拎着个巴掌⼤的⽵笼⼦,便问说,尹副官,你这是给我们哥⼉买了个什么?
年轻⼈便⾏个礼说,夫⼈,我们在“李福兴”门⼜,看见卖蝈蝈的,就买了⼀笼。
昭如便也有些惊奇,说,这⼤深秋的,竟然还有蝈蝈,养得活吗?
尹副官便说,这回是吃饱了,将将叫得敞亮着呢。
笙哥⼉便拍打了笼⼦。笼⾥的蝈蝈识趣得很,⼀振翅膀,倒真的叫了起来。果真是嘹亮得紧,且声⾳急促,不依不饶的。
昭德⽤⼿指按了按太阳⽳,说,好嘛,这么个叫法,吵得脑仁都痛了。
尹副官拎了蝈蝈笼⾛出去。笙哥⼉也没⾔语,⽼实偎着昭如坐着,吃云嫂给调的栗⼦羹。云嫂惜他的乳⽛,就将栗⼦蒸熟磨成粉,⽤蜂蜜和杏仁露拌了给他吃。这会⼉正吃得起劲。
昭德便逗他,说,哥⼉,⼤姨头疼得很,要吃栗⼦羹才得好,这可怎么办。
笙哥⼉听了,眼神迷惑了⼀下,就捧起碗,挪了步⼦,放在昭德⼿中。昭德轻轻叹⼀声,抚了抚这孩⼦的头,说,妹⼦你有福了。这⼩⼈⼉安安静静,却仁义得很。说着就要抱,笙哥⼉便让她抱。她抱起来,却又放下,有些⽓喘。她说,真想不到这么沉。又沉默了⼀下,说,孩⼦⼤了,也是我⽼了。
昭如在旁边听了,想起姐姐膝下⽆⼦,多半是勾起了伤⼼事,便说,姐你好⽣歇着,后晌我再来。说着,便牵起笙哥⼉的⼿。
昭德倒在后⾯追了⼀句,我叫厨房⽼魏做了⼀笼莲蓉糕,叫孩⼦趁热吃。
昭如抱着孩⼦,从宽阔的阶梯上⾛下来,⾛到⼤厅⾥。阳光从⾝后的珐琅窗上筛过,被斑驳的蓝⾊与紫⾊滤净了温度,照在⾝上,并觉不出有⼀点暖。珐琅窗上拼接着⼀些陌⽣的⼈与事。这督办府的渊源,是⼀个洋买办的宅⼦。原主⼈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外上下,布置得总有些带着异国情调的肃穆。听说,⽯⽟璞曾想要改造,是昭德留了下来。
- 作者 -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 " 当代小说家书系 ""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入选 2008、2009、2015 年 " 中国小说排行榜 " 和 "2015 年度诚品中文选书 "。长篇小说《朱雀》获选 "《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2016 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 主播 -
董田胤
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