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介绍
吕遥,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2011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电影导演专业;独立电影人,独立策展人;柏林短片电影节选片顾问,上海电影节短片单元评审,FIRST 青年影展创投会评审。2018 年起在柏林短片电影节策展特别单元 " 高校之光 "(China New Talent),联动华语区十数所高校,单元接受 ARTE 电视台特别专访;2019 年提出 " 电影短片故事集 " 概念,在此思路下,策展第一部故事集 " 我和我的城市 ",4 月于深圳图书馆拉开帷幕。
方言、素人、城市、新人导演 …… 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映?4 月 21 日," 我和我的城市 " 短片展映导演交流沙龙在深圳图书馆举行,活动播放了《安提戈涅之死》《囡囡》《夜奔》《金鱼》4 部短片,并邀请到这几部短片的创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思路,活动吸引了不少福田区影视人参与。
据活动发起人、策展人吕遥介绍," 我和我的城市 " 短片电影展映主题是回忆与乡愁,由 12 位导演的叙事短片处女作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几位创作者选择的演员均为没有演戏经验的当地素人,里面的许多对白都采用方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的人也是来自于各个地方,我们这个展刚好是关于故乡的思索,能够让一些人回忆起自己的家乡。" 吕遥表示,深圳市民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首展能在深圳对接到它的观众群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深圳策展,让深圳的市民能爱上短片展映这种形式。
《安提戈涅之死》讲述了一个女检察官帮助一名刑满释放的女囚重新找到生活中位置的故事。导演王雨西是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神经科学专业本科生,她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类似故事:一名检察官帮助一个谋杀自己女儿的女犯人寻找工作。她认为检察官的形象和安提戈涅是有某些共同点的,就像《安提戈涅》这部戏剧里面说的一样,爱应该作为人生命的本质,而不是把理性作为高于一切的存在。
《囡囡》讲述的一个叫阿梅的女性在亲情与生活的困境中摇摆的故事,她渴望与自己孙女亲近但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是徒劳无功。该片的创作人谢晶是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在读的学生,故事取材于自己的大舅妈,她希望能用这部影片呈现出该人物的性格矛盾与特性。
如果前面两部短片让人感觉有点沉重,那《夜奔》则让观众感觉解压不少,全片笑点不断,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该片讲述的祖孙三代因为一个谎言,一起踏上旅程的故事。该片导演李鑫江现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他坦言短片就是取自亲身经历。他一直痛苦于不知道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应该怎么处理,于是采用短片来展示自己内心的矛盾。对于这个有些严肃的话题,李鑫江反其道而行,让短片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为深圳本土短片,无论是人物带有白话口音的普通话,还是熟悉的地铁站选景,《金鱼》这部短片都能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该片讲述了一名小男孩跟着父亲与重组家庭一起生活,通过对一条有缺陷的金鱼建立情感最终学会游泳的故事。创作人邱涛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他表示,这部短片是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的片段整合而成的一个故事。" 小男孩将金鱼看作了另外一个自己,他平时是经常受人欺负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悲情的故事。" 邱涛认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他希望能用这部影片来抒发自己对于城市的记忆,以及对家庭的思考。
" 这次看到的电影和我们平时看的商业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我的理解是它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大家看过以后可能会感觉到很震撼。" 深圳晚报城区新闻中心主任汪仕林表示,这几部短片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问题,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亲子鉴定、父子爷孙的情感沟通、黄昏恋、年轻人的价值观、重组家庭对孩子性格及成长的影响等等,带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这组短片也反映了中国新一代年轻电影人的思考和成长,祝愿他们越走越好。
吉林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吴西镇看完短片后表示,四位年轻的导演通过短片为观众带来了思考。影片完全选用日常的场景,并且采用非专业的演员,把生活呈现得十分真实。同时,每部短片的叙述逻辑都很清楚,发人深省。
本次沙龙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图书馆主办,深圳市金火花影视文化承办。
问答环节
问:最初和这些青年创作者打交道时是怎样的情况?此次策展主题是如何产生的?
吕遥:" 我的城市 " 是一个原生、自发的概念,隐藏在创作者的潜意识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和这些创作者打磨想法的时候,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人云亦云,而这些真情实感往往脱胎于他们的个人经历与私密的情感,而这些经历与情感又顺理成章地无法脱离这些作者出生、长大的地方。" 我和我的城市 " 应运而生。" 我的城市 " 是灵感源泉、是记忆载体、是相对于作者而言的独一无二,而 " 我 " 是造物者、是主人公、是观众的眼。当二者融为一体时,是一个音乐章节、一部小说、一幅绘画、一部影像作品,等等。
问:" 我和我的城市 " 首站放在深圳是巧合还是有其他用意?可否深入讲讲?
吕遥:深圳是一座非常具有活力、不断向前奔跑的城市。我们想在这个年轻的、开阔的城市语境之下,迈出 " 电影短片故事集 " 这个概念与观众群体对接的第一步,这个想法也受到了深圳广电与深圳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我们感受到深圳对于青年影像创作者的助力和包容,这大大振奋和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希望接下来也能与深圳其他空间合作:美术馆、展览馆、咖啡厅、书店,让这些对城市的记忆与影像以多种形式对接到它们的观众。
问:简单介绍一下 12 部短片。
吕遥:《囡囡》《金鱼》《夜奔》《老王》是讨论家庭关系的(祖孙三代 / 重组家庭的爱与冲突);《安提戈涅之死》《纸宅》《俗事缠身》《桃人茅马》用独特的形式风格探讨哲学层面的问题(生与死 / 理性与情感);《无声轨》《船》《老家》《夏末》是关于成长 (儿童的成长 / 少年的成长 / 成年人心灵的再一次醒悟)。
创作人感言
1.《安提戈涅之死》 王雨西 / 北京
《安提戈涅之死》拍摄于北京一个正在拆迁的村子里。我在北京长大,不仅目睹了这座城市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目睹了变化下这里的人类处境。
2.《纸宅》 李珺瑶 / 福建厦门
这部影片拍摄于我的故乡福建,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叔公,他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傻子,在村子里替人背了十几年的尸体。这个佝偻的身影,替我拨开了那片横在我与父辈间的帘子。
3.《夜奔》 李鑫江 / 河南温县
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河南温县拍了这部片子。印象中大人总是想让孩子混出来,但又怕他们真出去了不学好,于是新与旧,父与子,总是发生碰撞。就像大家一直打的太极一样,一阴一阳,猛烈之后就是柔和。
4.《无声轨》 段国琛 / 山东济南
《无声轨》一片融合进了我很多个人的思绪回忆,片中的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是现实中我所识之人,所经之地的缩影。一片时光封存后的记录,一个泉水倒映下的残梦,这部诞生于济南的影片,献给我永爱的故乡。
5.《船》 谭舒栎 / 重庆
我从小在重庆的江边长大。跑过船的亲戚告诉我,离开船二十多年,坐在家里,闭上眼睛会觉得回到了船上,船总归是会影响人的。我想去问,也自己试着回答,那些像船一样被淘汰的、被时代撞倒的人们去了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
6.《俗事缠身》 卢袁炯 / 浙江杭州
老家是一条长长的水泥窄马路,沿街都是些前店后院的小平房,我的爷爷是个打铁师傅,每天对着的是一个巨大的打铁机器和一个烧红了的熔炉,对门是一个会算生辰八字的瞎子老奶奶,听奶奶说我五行缺火所以我的名字有一个 " 炯 " 字。
7.《老家》戴铭锐 / 吉林长春
火炕,土狗,河畔,月光,这是我记忆中的东北。短片以小女孩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回到我的故乡,并且跟女孩一起发现老家的秘密。比起在记忆中美化,我更想通过电影的形式去探讨故乡依旧存在的问题,通过影像还原我记忆中的东北农村。
8.《桃人茅马》 刘珂 / 湖南永州
永州是我和妈妈的家乡,也是我作品的取景地。有高山深林,幽泉怪石,是奇遇的入口。在这里我用志怪故事的外壳,讲一个当代版 " 黄粱一梦 " 的故事。
9.《囡囡》 谢晶 / 上海
改编自我身边亲人的经历。上海赋予了上海女性特有的矛盾气质,她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男性的钢劲和冲劲以及女性感性的柔。阿梅正是这样的形象。她的推翻常理的勇气以及外在行为与内心情感相反的强大张力,是吸引我去拍摄这个故事的根本原因。
10.《老王》李思颖 / 四川成都
老王不仅是我剧本里的老中医,也是我的爸爸,他更像每个人都能在成都小区里碰到的邻居里爱管闲事的老大爷。电影或许是演,但是镜头里的人物和街道的收声更像是我对这座城市的回忆和记录。
11.《金鱼》邱涛 / 广东深圳
《金鱼》某种程度上,来自我真实的经历;我从一些生活片段上进行了整合,然后再创造:潮湿的南方夏天,游泳池,金鱼和牙齿的回忆。借由这个影片,我希望与观众探讨家庭这一个单位,以及家庭对于孩童的深刻影响。
12.《夏末》黄文雨 / 浙江瑞安
这部短片拍摄于我的家乡,小城瑞安。短片承载着我的童年故事,和我对那个时代瑞安的人和物的印象。现如今,城市改造进程让家乡变了模样,那些我所怀念的人们也相继有了新的生活,成长的过程温柔又苦涩。
深圳晚报记者 刘丹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