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竹子之乡贵州赤水,坐拥超过百万亩竹林,是中国最大的竹海。
这里的竹子种类繁多。赤水过去缺乏系统的竹林经营意识,竹产业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当地人看着漫山遍野的竹林,望竹兴叹。近年来,酱香白酒、生态旅游与竹产业链有机结合,成为当地人奔小康的立体产业。
赤水这片全国独有的竹林,与原生性极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道,为长江构筑起了生态屏障。当地人对竹子的利用也花样翻新,其中包括在竹子里面种酒。4 月 24 日,贵阳晚报、ZAKER 贵阳、贵阳网携手美的置业,走进赤水河畔的葫市镇,去了解当地的竹林经济,并探秘网红竹子酒。
一条 " 朋友圈 " 带来的生意经
海拔六百多米的宝源乡回龙村,跟赤水市大多数乡镇类似,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也成为村民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杨贵妃与杨建国是姐弟,与多数人家的竹林不同,他们家以及毗邻近百亩楠竹里,多数种着酒。在竹子里种酒,是弟弟杨建国的主意—— 2015 年,在赤水市区工地里开塔吊的他,打电话跟姐姐杨贵妃说,想在家里的竹林里种酒。
当时,杨贵妃还在仁怀市做白酒销售,不忍心打击弟弟的积极性,她从供职的白酒公司里,快递出一百斤白酒,让弟弟试试。半年后,杨贵妃休假回家,半开玩笑催弟弟去竹林里取酒来尝尝。
其实,在竹子里种酒,就是从竹林中挑选出直径七至九厘米的楠竹,通过高压技术将白酒注入竹筒内,让酒与竹子同步生长。这种特别的种酒方式,满足了年轻人的新奇。酒取来之后,杨贵妃发了条微信朋友圈。
正是这条朋友圈,坚定了她辞职回家种酒的想法。" 发完朋友圈后,就接到好几个酒企老板朋友的电话,他们问我竹酒是从哪里买来的。" 得知是杨贵妃的弟弟在自家竹林里种出来后,这群酒企老板,从仁怀驱车两个小时,来到回龙村。
他们一致的评价是,酒的口感不错。长期与白酒打交道,杨贵妃心里清楚,这是很高的褒奖:" 都是做酒生意的,他们对酒的品质很挑剔,这群人当中还有品酒师,得到这评价不容易。" 事实证明,杨贵妃的判断没有错,在这批尝鲜的朋友当中,杨贵妃的老板王应修主动提出入股,他最终也如愿成为股东。
(杨贵妃姐弟俩在竹酒园里)
(杨建国在查看竹酒园)
" 一根竹子能种两到三节,把酒种进去半年后,就可以砍下来取酒了。" 杨建国说,目前公司里有十六个固定员工,他们负责选竹种酒,每天还要巡山查看竹子的长势。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姐弟俩所产的竹酒,早已打开市场。他们在今年三月份,与葫市镇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签订合作协议,打算利用景区内的竹子种酒。
事实上,杨贵妃和杨建国去年种酒,就有高达三百万的营收,但他们的野心还在不断扩大。与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签订合作协议后,杨贵妃和杨建国将目光投向了游客体验——他们计划利用景区的客流,做选竹和选酒相结合,还要在景区内开实体店,让竹酒成为旅游产品,最终成为赤水旅游的招牌和名片。
(竹酒)
在杨贵妃和杨建国看来,竹子种酒并非一锤子买卖,他们深谙竹子从根到枝的作用和价值。在他们的产业链里,种过酒的竹子根部,将会被筛选出合适的卖去做根雕,竹节则会被卖去制成菜板和甑子,枝条可以卖去做扫帚。
依托当地完善的竹产业,整个流程都将在赤水境内消化掉。杨贵妃和杨建国的信心,来自于不断增加的订单,也来自赤水河流域高品质的酱香白酒。他们在竹林里种出的酒,入口绵软,还带有竹香味。
在此前贵阳市举办的国际酒类博览会上,他们的产品被赤水市政府推荐参展,还设有单独的展位。仁怀的白酒、赤水的竹子,是赤水河的两大产业。杨贵妃说我们想把这两大产业结合起来,让竹林产生更大效益,也丰富赤水河酱香美酒产品。
一个 " 产业链 " 带来的生态路
作为中外闻名的竹子之乡,赤水从文化到产业,从生活到生产,都与竹子紧密相连。
(竹海湖航拍)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葫市镇,也是赤水竹林的发源地,其竹文化与竹产业的渊源更为深厚。从遮阳避雨的斗笠,到鲜嫩可口的竹笋,乃至横渡江河的竹排,竹子从衣食住行,贯穿了葫市人的始终,也开启了以竹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葫市镇现有竹林面积十三万多亩,竹子的品种也由最初的楠竹,演变到今天的绵竹、慈竹等百余品种。漫山遍野的竹子,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葫市镇为此确立了 " 生态立镇、竹业富镇、旅游兴镇 " 的发展目标,以竹为核心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小康。
(移民新村)
据葫市镇党委书记袁贵平介绍,以竹加工为基础,葫市镇衍生出以金缘竹业为龙头的竹筷、竹雕、竹编等竹加工企业 42 家,解决了 150 余人就业。此外,去年有 114 户贫困户参与竹原料采伐,销售收入达到了二十余万元。
除竹原料以外,竹笋出售也是葫市镇的增收支柱。尖山村今年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引进企业合作,收购楠竹笋 67 万余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营业额就有近百万元,既带动了群众增收,又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不仅如此,葫市镇还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大力发展竹林经济——农户养殖土鸡土鸭。生态鸡鸭成为市场上追捧的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葫市镇依托林下养殖,年可出栏生态鸡鸭两万羽以上,销售额达 200 多万元。
(游客集散中心)
在葫市镇,竹林经济早已变成立体,随着贵州旅游市场的火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投资者和游客的青睐,目前天岛湖和天鹅堡两大康养旅游度假小镇,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加上配套完善的餐饮、娱乐、医疗等,夏季高峰期时,两个度假区每天人流量多达到 4 万人次。
坐落在葫市镇境内的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以浩瀚的竹海风光为主,打破了景区传统的纯观光模式,新增了水上摩托艇、竹林旱滑道,以及荡舟竹海湖等业态,为游客增加了旅程的体验性与趣味性。
(良好生态)
一处 " 冷水泉 " 带来的致富方
在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内,王恭富经营的 " 竹海湖冷水鱼山庄 ",已有二十多年。
每逢旅游旺季,他和妻子周丽根本忙不过来,需要再请三个人帮忙打理,才能保证山庄的正常运转。这个拥有十八个客房的山庄,最多时一个月就能给王恭富带来七元左右的收入," 外地游客比较多,他们喜欢吃笋子和腊肉这些有特色菜。"
作为竹海景区内的居民,王恭富也见证了景区的发展。" 以前都是水泥路,到我家往上以点点,就是尽头了。" 如今整个景区扩容,早已修建成了冷水湖、观海楼等景点。此前分散竹林里的农户,被集中搬迁到了竹海天街。
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在旅游淡季时,王恭富的妻子周丽,还在景区内当保洁员,这份工作每个月有 2000 元的收入。在竹海天街内,村民们销售竹笙、干笋等产品,家庭收入也得到保障和提升。据葫市镇党委书记袁贵平介绍,目前在金沙村在竹海景区经商的有 45 户,经营农家乐的 12 户,农家客栈 24 家,解决了 350 人的就业问题。
(即在竹海公园上班又自办农家乐的村民)
竹海景区内,不仅有好看的竹海、好吃的竹笋,还有好玩的项目。为了打破景区传统的纯观光游模式,景区新增了水上摩托艇、竹林旱滑道,以及荡舟竹海湖等,增加了的体验性与趣味性。而天锣、地瀑、八仙树、夫妻树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
因为森林覆盖率高,葫市镇水资源相当丰富,当地政府依托优质的水资源优势,引进通威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金沙村竹泉矿泉水厂生产的矿泉水,其水质通过了国家检测标准。除此之外,葫市镇抓住禁止捕鱼和禁止饲养网箱鱼的契机,利用优质的水质条件,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将生态冷水鱼养殖作为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天堂村、葫市村、小关子冷水鱼养殖基地已基本建成,预计年出鱼 40 万斤以上,年销售额 800 万元以上。
(移民新村吃上旅游饭)
显然,面积庞大的竹林,与当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起,在构筑起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也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竹笋、竹加工、竹林养鸡、竹泉养鱼、竹海旅游等,把赤水河流域最耀眼的三大产业——酱香白酒、竹林产业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做出了榜样的力量。
(扫描二维码回看直播)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再忠 黄黔华 张志红 曾黎 张强
编辑 彭钥嘉 /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