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著名作家、词作家顾焕金做客《木兰讲堂》第 206 期,讲述《一首好歌诞生的 " 台前幕后 "》。听众表示,听顾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对今后唱好歌有许多借鉴意义,同时对《木兰讲堂》活动也给予点赞。本次活动由剧作家、国家一级作家、福田区作协主席秦锦屏友情主持。
顾焕金,1976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圳市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纪实小说《冰火》、文艺评鉴专著《文艺赏析大观》、22 集电视纪录片《大辽河》、歌词集《海誓山盟》、歌词作品演唱专辑《难忘故园》等,发表人物传记《谭震林传》、游记《印度行记》、报告文学《荒寂中爆起的轰响》《希望之路》、散文《落日无声》《过年》以及诗歌《梦系军营》《音符》等各类作品数百篇(首)。
顾焕金说,一首好歌需要七个环节才能完成,一是词、二是曲、三是唱、四是编曲、五是录音、六是混音、七是传播,这七个环节构成了歌曲创作与生产的七大要素。他们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互支撑。在创作上属于递进关系,一度创作为词创作,二度创作为曲创作,三度创作为演唱,四度创作为编曲。当然也有先有曲子,后填词的现象。但是这也不会影响到创作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延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说一首好歌是群体创作的产物。有创作紧密型和生产程序上严谨性的特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一首好歌都不会顺利的产生。
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属于音乐文学的范畴,词也是一首歌的主题和核心的内容,是一首歌的思想、情感、意境的文学表现,它为作曲提供想象空间以及旋律基调。
曲子是将歌词的文学呈现转换为音乐呈现的唯一载体,它给歌词注入音乐的内涵,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的一种艺术手段。曲谱中有两大要素就是旋律和节奏。优美的旋律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要灵感。歌曲创作和乐曲不同,一个缺少旋律感的作曲家可以写出很出色的器乐曲来,但是歌曲不行。器乐曲讲究的是形式和结构,歌曲讲究的是旋律的美感和先声夺人瞬间效果,所以把握旋律的美感的能力是作曲家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与旋律相比,节奏更加直接,也更加具体。
唱歌也是一种艺术手段,同样是一首歌,一般的人唱和歌唱家唱相距甚远,意味完全不同,除了声音的要求以外,还有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编曲不是作曲,作曲者只对旋律的把握负责,而编曲则为怎样体现这个旋律提供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器乐?加入哪些声部?怎样编配?如何实现这个旋律的最大效果?简单地说来作曲是搭建骨架,编曲则是丰满血肉。编曲者在一首歌曲中付出劳动的具体体现就是伴奏曲。需要强调的是,编曲和作曲相比,它要求的是更加全面,他既要懂音乐,又要懂软件,还要会编配,会制作这些基本的要件。
国外现在的音乐学界已经把录音看做是音乐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分轨录音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一个歌曲演唱者的命运,人声可以一次一次的分开录入,而且选取最好的那一段声音,选取最佳的那段音色,提纯取精,最完美地表现一首歌的声音特质。所以大家从各种晚会上,包括我们的演出现场能够欣赏到,录音好坏也决定了一首歌曲的质量好坏。
混音是在编曲和录音的基础上,将录好的各个音轨进行压缩,对声相、声量、回响等进行调节,让各个音轨的声音听起来比较融合,比较悦耳,并能充分体现扩展完善作曲的意图,使作品更加具体、更加丰满、也更加完美。
一首好歌的完成只是创作上和制度上的完成,如何让受众能够接受和欣赏,要靠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才能实现。传播手段有很多,如舞台演唱、影视广播播出、网络传播等等,与受众产生同频共振效应,大家喜欢了、接收了并且广泛的传唱了,那么这首歌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还会成为传世之作。
顾焕金还举例《母亲》《父亲》《草原之夜》《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进行讲解,让听众很容易理解听懂,并记忆深刻。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