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刚 30 出头的菲律宾籍商人林先生确诊患上恶性程度最高的胃印戒细胞癌,并伴有淋巴结转移,在马尼拉的医院做了远端胃癌根治术,切除肿瘤后保留了近端少量的胃。术后 3 年,林先生术后做了多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和术后放疗,虽然身体一直瘦弱,总体还能正常工作生活。直到 2017 年查出复发后,近两年试过多种治疗手段却依然无法控制病情。
日前,林先生从马尼拉飞往北京,直奔中国肿瘤防治 " 国家队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并在今年 4 月份跟随他信任的胰胃外科田艳涛教授从北京来到深圳手术,得到这位全国知名外科专家的全力救治。
胃癌复发后选择来中国就诊
据林先生家人介绍,手术后他的情况一直比较稳定,直到 2017 年 12 月在马尼拉复查胃镜时发现胃肠吻合口出一个 0.5cm*0.5cm 的溃疡,活检结果提示腺癌,当时立即补做了 PET/CT,并未发现肿瘤全身转移,当地医生建议手术切除残胃。
患者和家属考虑到二次手术风险较大,听朋友建议服用了某公司生产的传输因子,希望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力控制肿瘤的进展。2018 年 8 月,林先生再次做了胃镜和活检,这一次仍发现了腺癌细胞,看到残胃的溃疡跟之前没有太大变化,但仍然没有接受医生的手术建议。
今年 3 月,林先生再次复查胃镜时发现溃疡较前扩大,虽然活检并没有发现肿瘤,但林先生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听朋友说中国大陆的肿瘤治疗水平已经处在国际前列,经朋友推荐,前往肿瘤防治 " 国家队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胰胃外科就诊。田艳涛经详细诊断后,高度怀疑是残胃癌,建议再次胃镜下取活检确诊,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切除残胃。
4 月,田艳涛教授受北京总院委派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指导科室建设 3 个月。向林先生说明情况后,他表示愿意跟随专家前往深圳继续治疗。来到深圳后,再次复查胃镜发现残胃小弯侧后壁一溃疡隆起型病变,活检病理回报又是胃印戒细胞癌。
▲田艳涛教授手术
同时实施残胃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4 月 17 日是手术的日子,手术从切口选择到各种突发情况都做好了各种预案。即使这样,最后的情况远远超出了预期。手术由田艳涛教授主刀,深圳医院胃肠外科王天宝主任团队配合,术中发现除了局部粘连异常严重外,在原来手术十二指肠残端也出现了另外一处的复发,且累及了胰头和结肠中血管的根部。
是姑息切除,还是根治切除?考虑到患者不远万里求医,且年龄不到 40 岁,田艳涛教授当即决定选择最难的根治手术,即残胃全切加上胰十二指肠切除。最终历时 3 个小时,手术出血不到 200 毫升,手术完美收官。
目前,术后 10 余天了,林先生恢复较好,已经可以吃半流食了。
▲田艳涛教授(右一)查看患者情况
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田艳涛教授提醒,胃癌有遗传因素,也有共同生活环境和饮食有关,会出现所谓 " 家族性胃癌 ",临床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例如林先生外公多年前因胃癌去世,对这些病人更应注意手术后的随访。
何为胃癌高危人群?田艳涛教授表示,符合下列第 1 条和 2~6 中任一条者为胃癌高危人群,需要进行胃癌的筛查。
年龄 40 岁以上,男女不限;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田艳涛提醒,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胃癌,提高患者预后。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可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至少每 2 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不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至少每 3 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每年进行胃镜检查。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刘琪 孙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