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月,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陆月球。正值人类登月 50 周年之际,读客文化推出了克拉克 1968 年构想之作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游》。据悉,代表人类首次登月的两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甚至整个美国航空航天局都是《2001:太空漫游》的铁杆书迷。这本曾经鼓舞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幻经典,至今仍在指引着人类探索太空。
刘慈欣多次致敬《2001:太空漫游》: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它的模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以来,《2001:太空漫游》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和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吴岩、陈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拥趸。尤其是凭借《三体》和《流浪地球》等作品广受欢迎的刘慈欣,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 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在回忆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大刘激动地说道:"1980 年的一个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英国人改变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 • 克拉克,我看到的书是《2001:太空漫游》。"
不止是口头上崇拜《2001:太空漫游》,刘慈欣还多次直接在他的作品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在《三体 2:黑暗森林》里,刘慈欣写道:" 两个多世纪前,阿瑟 • 克拉克在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 1 ∶ 4 ∶ 9,以后,不管用什么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 1 ∶ 4 ∶ 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2018 年,刘慈欣获得 " 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他前往领奖,也在演讲中表达了对克拉克和这本书的喜爱。他说:" 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 …… 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 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
从《星球大战》到《流浪地球》《2001:太空漫游》影响了几乎所有科幻作品
自 1968 年电影版和小说版问世以来,《2001:太空漫游》就成为了科幻历史中不可超越的一部杰作。同名电影成为当年美国最卖座的电影,并在次年奥斯卡上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以及三项提名。时至今日,《2001:太空漫游》早已成为影史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幻电影。1991 年,这部电影因在 " 文化上,历史上和审美上的重要价值 " 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2008 年,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科幻电影第 1 名;2012 年,更是成为唯一一部被《视与听》杂志评选为影史最伟大的十部电影的科幻电影。
小说版《2001:太空漫游》出版后,当年销量就超过百万册。如今," 太空漫游 " 四部曲全球总销量已经超过 2000 万册,并先后入选了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轨迹》杂志、英国《卫报》评选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100 部科幻 / 奇幻小说,《银翼杀手》《异形》系列导演雷德利 • 斯科特甚至这样说过:"《2001:太空漫游》之后,科幻小说已死。"
50 年来,《2001:太空漫游》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科幻作品:《三体》《流浪地球》《星际穿越》《星球大战》《阿凡达》《黑客帝国》《地心引力》《降临》《异形》《飞向太空》《第三类接触》《人工智能》《终结者》《超时空接触》《普罗米修斯》《疯狂的外星人》……
2018 年,刘慈欣在访谈中再次说道:"《2001:太空漫游》几乎奠定了以后科幻小说的基本结构,就是从现实起航,有一段上升期,然后到达很空灵的一个高度。后面很多科幻小说也逃不脱他这个结构,很难的。后来的很多电影比如说《火星任务》《星际穿越》都是他的结构。"
2019 年中国春节上映的两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流浪地球》里的莫斯(MOSS)则是致敬电影里的哈尔 9000,《疯狂的外星人》则用了电影里最著名的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被誉为 " 摸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 ",人类的想象力到《2001:太空漫游》为止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对人类探索太空作出的终极而恢宏的构想。克拉克的作品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成为 " 硬科幻小说 " 的代名词,尼尔 • 盖曼就将克拉克视为 " 最硬核的科幻作家 "。同时,克拉克也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小说开始于 300 万年前的非洲,那时的史前猿人还不会使用工具,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在猿人将要灭绝之际,一块神秘石板降临这里,教会猿人使用工具以猎杀动物获取食物,促使了猿人向人类进化。300 万年后,被这块石板促成进化的人类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发掘出另一块同样的石板,被命名为 TMA-1。TMA-1 的发现,让人类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宇宙仅有的存在,宇宙中还存在更高级的外星文明。石板在出土后朝着土星发射信号。人类跟随信号的指引前往太空的更深处,并企图在那里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作为地球的最高智慧生物,人类一直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这些最不可能得到回答的问题,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都给了我们恢宏的答案。而这些富有卓见又令人深思的构想,也让《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对太空和自身最伟大的想象,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2001:太空漫游》为登月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动力
克拉克不仅是一个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曾获得过数学和物理学一等学位。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他曾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 " 克拉克轨道 ",他也被誉为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在创作《2001:太空漫游》时,克拉克不仅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咨询前沿科技和理论,同时他自己也为 NASA 献言献策。阿波罗计划负责人曾向他征求了一旦成功登上月球之后他们应该做什么。NASA 局长汤姆 • 派恩就曾说:" 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
1968 年,《2001:太空漫游》电影和小说问世之后,克拉克成了科技领域里的权威人物,很多宇航员和宇航局的工程师都看过这部电影和小说,并深受鼓舞。1969 年 7 月 20 日,阿姆斯特朗和巴兹 • 奥尔德林登月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网就邀请克拉克为登月做实况报道。作为人类首次登月的宇航员巴兹 • 奥尔德林曾说道:" 阿瑟 • 克拉克爵士对太空的积极愿景激发了几代人探索太空的兴趣,并激励了几百万人从事科学事业。"
2008 年,在影片上映 40 周年之际,美国宇航员加勒特 • 瑞斯曼在国际空间站发来贺词,他说:"40 年前,一部视觉上惊人的电影,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为我们在太空中的未来提供了真实的影像。当然,那部电影就是《2001:太空漫游》…… 我们都是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在 40 年前设想的美好未来中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履行他们的诺言。"
读客文化总编辑许姗姗表示:" 在人类登月这一历史性进程的 50 周年之际,愈发彰显了《2001:太空漫游》的超前和伟大,时至今日我们距离克拉克在 1968 年构想的世界仍相距甚远,这也是我们隆重出版《2001:太空漫游》的目的和意义。"
《2001:太空漫游》
[ 英 ] 阿瑟 · 克拉克 著
上海文艺 | 读客文化 2019 年 5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