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海龙囤为主战场的播州之役摧毁了曾经壮丽辉煌的土司城堡海龙囤。
今天所看到的海龙囤,只剩残垣断壁,各种建筑基础和砖瓦砾。
考古调查与发掘揭示:环囤有约 6 公里长的城垣,围合面积达 0.4 平方公里,现存的 9 道明代关隘和考古发掘的 4 座南宋门址上,都有规模可观的门楼,如文献记载,铁柱关城楼就有 3 层。在城墙外凸的山脊上,还分布着不少于 16 座哨台类的建筑。
除此之外,城内还发现了 38 组建筑遗迹,较为集中的分布在 " 新王宫 " 和 " 老王宫 " 两组建筑群内。其中的 " 新王宫 " 是明代的土司衙署所在地,中轴线上的大堂、二堂都是五开间建筑,与土司从三品的官阶相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司的国家认同。
战火之后,这些建筑像一张揉皱了的纸,呈一种扁平的堆积状态,诸多细节,如房屋各是几层,如何装饰,屋内如何布置等,则早已灰飞烟灭。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考古发掘大致推知这些建筑的样式?答案是:能。
通过脊兽,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这些建筑的屋面样式。
脊兽是屋脊上的兽形装饰,是庙宇、衙署等一些重要建筑上才能出现的装饰。道光《遵义府志》卷 25《典礼》就记载:" 三品以上,房脊得立望兽 "。海龙囤出土脊兽数量非常可观,但出土时都是碎片,经过拼合,可计件的有 73 件,另外还有大量不可拼合的碎片,都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灰褐色螭龙状装饰,没有上釉。可以分成带吞口的吻兽和带角望兽两大类,做工都比较精细,装饰在正脊、垂脊和戗脊上,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又有正脊兽、垂兽和戗兽等不同的称呼。
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件,是装饰在 8 号房址正房正脊上的带角望兽,放置在正脊的两端,昂首向外,因此称望兽。吻兽则是两头相望,吞口衔着正脊。这件脊兽高达 61 厘米,与装饰在垂脊上形制相同但体量更小的带角望兽一起配合使用。
8 号房址位于中轴线左侧,我们推测是土司的卧房。这类望兽,在海龙囤出土的脊兽中,只能算中型脊兽。中轴线上建筑所用脊兽体量更大。中轴线废墟中有一类分片烧造,再组合在一起的合拼式望兽,残存的足、爪都远较这件脊兽要大。从碎片的分布规律观察,这类中型望兽作为中轴线外建筑的正脊兽使用的同时,也作为中轴线建筑的垂兽使用。
也就是说,衙署区内带角望兽是最常见的屋脊装饰,吻兽体量较小,主要用在门楼、墙头及楼阁上。9 座明代关隘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正脊用吻兽,垂脊上则用小型带角望兽,无一例外。
囤上没有发现同一时期建筑的垂脊和戗脊上常见的仙人骑鸡等小跑装饰。有研究认为,望兽一般安装在城门楼等防御性建筑上,海龙囤则在城门楼上使用了吻兽,在衙署大量使用望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龙囤作为土司军事城堡的属性。
通过梳理,建筑的样式就在我们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呈现,而不至于在建筑复原研究中犯错误。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它的出土位置等情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认知,见微知著,这就是考古和盗墓的最大不同。记住,考古不是挖坟盗墓。
供稿:李飞 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海龙囤考古工作站负责人
视频拍摄、剪辑:黄震 黄黔华 张强
编辑 侯川川 /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