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采取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方式,既 " 授人以鱼 " 也 " 授人以渔 ",多举措助力寻乌脱贫摘帽。以精准扶贫为主抓手,中宣部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角度入手,推出一批政策、项目、资金落地生根,加快寻乌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开展第七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走进寻乌 " 扶贫主题赛事等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明显。
据悉,自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中宣部先后 13 次组织调研组赴寻乌调研指导,对寻乌的帮扶资金和物资达 6400 多万元,具备条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 2014、2015、2016、2017、2018 年确定的 63 项对口支援重点工作和其他帮扶事项。2019 年明确的 13 项重点工作正在扎实有效推进。
▲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用服中心外观。
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4 年以来,中宣部大力支持寻乌县 " 百县万村 "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寻乌具备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在建设标准上,结合寻乌县情特点,推行 "7+1" 建设模式,在建设 " 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 " 的基础上,针对资源闲置、文化活动人气不旺的农村实际,融合建设 " 农家书屋 + 电商 " 服务站,实现了公共文化和农村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吉潭镇圳下村结合圳下战斗建设了感恩广场和若兰亭、菖蒲乡黄砂村建设了以黄砂战斗为背景的文化广场、澄江镇北亭村建设了反映畲族文化的文化广场、澄江镇周田村建设了具有客家围屋风貌的文化广场,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建设品位。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后,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 " 最后一公里 ",丰富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 学习强国 " 用户服务中心落户寻乌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平台于 2019 年 1 月 1 日正式上线。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上线后面临海量学习咨询需求,结合对口支援寻乌工作,中宣部决定在寻乌建设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在线等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内容和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平台提供社会公益和扶贫服务。用户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由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派出,具体业务运营主体由寻乌县成立国企承接,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实现业务流程。
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寻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在这片土地上落户,充分发挥寻乌红色使命,让寻乌又多了一张全国性的响亮 " 名片 "。此外,用户服务中心的建成,将为寻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对于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开设 " 走进寻乌 " 主题艺术设计赛事
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帮助寻乌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 3 月份,寻乌县人民政府与第七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组委会合作,特设 " 走进寻乌 " 主题赛事,面向数百家全国的参赛高校师生征集创意作品,以数字艺术的表现手法,对革命老区寻乌县的红色历史、旅游资源、农特产品开发设计,以扩大寻乌县的知名度,提升旅游产品、农特产品的包装设计水准及附加值,帮助培养县文创产业人才。
赛事开拓了 " 以赛扶贫 " 的新思路,参赛师生在大赛期间走进寻乌考察写生,搜集创作素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 " 及圳下战斗、罗塘谈判、罗福嶂会议旧址,领略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走进原生态客家围屋,感受独有的客家建筑及文化。选手们通过海报、图片、视频、手绘、H5 新媒体等表现形式,对寻乌县进行设计宣传。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