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5-18
深晚报道|深圳先进院公众科学日:小朋友体验别样科普课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植物秋季大换装 "" 神奇的立体视觉 "" 流浪地球储存计划 "" 陀螺大战 "……5 月 18 日,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 " 深圳先进院 ")的公众科学日上,十余场科普活动轮番上演,分会场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也对全社会开放,共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参观体验。据了解,本次活动已是深圳先进院举办的第九届开放日,以 " 科学 · 教育 · 创新 " 为主题,首次展示了涵盖全年龄层的 " 中科科普体系 "。

百名学生体验科普课堂

与往年相比,今年深圳先进院开放日的最大特色是 " 科学与教育融合 ",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科学特色活动系列化并分类展示。针对学龄前儿童设置了 " 和我一起修化石 "、" 食物中的科学 " 等浅显易懂的趣味课程,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实验、交流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小朋友们体验科学趣味课——《和我一起修化石》

" 博士课堂 " 则是深圳先进院重点打造的 " 王牌科普课程 ",来自深圳先进院人工智能、医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 29 名博士从自身科研领域出发,开发出适合中、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科普课程。在今年的开放日上,植物学博士杜静带来了一堂 " 植物秋季大换装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叶片颜色变化的原因,进而普及植物色素的重要作用。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博士谷飞飞则通过单眼和双眼套圈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 " 立体视觉 " 概念,并从人眼视觉升华到机器视觉。

▲小学生体验博士课堂 " 神奇的立体视觉 "

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是开放日的另一大亮点,在精密工程、医学影像、3D 打印骨材料等 8 个实验室内,一线科研人员为参观者亲自讲解爬壁除锈机器人、磁共振成像系统、3D 打印生物材料、虹膜识别等技术的应用。神经调控小车、人脸识别小盒、气象大数据等科技成果的展示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中科科普体系日趋完善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是一套日趋完善的 " 中科科科普体系 ",蕴藏着高质量、规范化、成体系的科学教育理念。据深圳先进院院长特别助理毕亚雷介绍,自 2017 年发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普工作规划纲要》以来,科教团队以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中科院 " 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 计划和 " ‘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 " 计划的落地,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逐步构建了覆盖 K12 全年龄段的科普课程。

▲中科创造力活动《流浪地球储存计划》

" 深圳先进院的博士们根据教育部的科学课大纲,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的特点,分别设计了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的科普课程。" 毕亚雷告诉记者,科普课程正不断走向整合化,科教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以 " 博士课堂 " 为例,目前已开发超过 50 门前沿科学课程,并形成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工程与技术四大门类,服务中科实验学校 500 课时,覆盖大湾区中小学校超 1 万人次。

今年 " 中科科普体系 " 的首次亮相标志着深圳先进院在科学与基础教育融合的道路上迈向新征程。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责任编辑 陈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