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中餐不如西餐高级?不高端?不卫生?不讲究?不仅外国人对筷子有诸多误解,我们自己的中餐礼仪,也常常是错误的打开方式。
到底应该如何优雅地吃中餐?
文脉君吃了这么多年的饭,终于发现了一份真正标准的中餐礼仪说明书。
来自 " 中国奥运之父 " 王正廷的夫人周德丽。身为外交官夫人、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1936 年,她以中英双语著成《中国食谱》一书,介绍中餐餐仪之道与中式美食制作之法,向当时的西方展示中华文化。
△优雅的中餐
— 执 箸 —
箸为取食之用,碟中择菜,碗中渡米。箸身长约九英寸,并成双以用,执箸时一动一不动。
不动者贴虎口,以拇指内侧及无名指指端之夹力固之(如图 1)。
动者之执姿与握笔相类,稍竖之(如图 2)。
中指视需而动,拇指端之用则类轴。以此之法,二箸即可如钳物般取食。执箸之姿见图 3。
— 持 碗 —
图 4 示 左手执碗之正确姿势。拇指压住上沿,食指中指抵住碗底。
图 5 示 右手执箸、左手持碗及双肘摆放之法。
图 6 示 进食时之正确姿势。据观,右箸左碗乃惯例,左利稚童亦授以此法。取食时,勿用箸铲米,恣意移动碗具亦不雅,凭腕力轻转箸即可取碗中米送入口中。双肘需贴靠身侧,切不可外张以致侵妨邻座。
— 餐 具 —
中餐十人之宴需备食具一百四十八件。瓷、银俱可,然后者仅见于富庶之家,前者更普众。
每副餐具包括二酒壶,酒杯、汤勺、箸各一套,二碟(一盛坚果或西瓜子,一盛酱油)。此外,尚需为杯、勺各配一小托盘,箸配箸枕。餐桌之上,缤纷瓷器与精制银器相映成辉,顿可为餐桌增色不少。
因今时之人多有不以自用筷取食之习惯,故而尚需摆放数把公勺于趁手处,以便取食之用。公勺俱大,概分两类,瓷者舀汤,银者取馔。
皆应于宾客入席前依序摆放上桌。
餐具一人一套,仅为己用。
— 座 位 安 排 —
中国素有以坐北朝南为尊之习俗。诸君排位列席时,以下情况亦当考虑进去:
" 炕 " 可视为民屋之上座," 香案 " 则为放置供奉神明或祖先供品的高脚窄桌。房中若置有二者之一,则不论北方为何,以其所置处为北。若两者均无,则以入口处为南。
以圆桌飨宾客,客居北为尊,主则居南而面客。左席尊于右席。主宾左侧为次席,右侧为三席,依次推之。
南方商界情形有所不同。与主人正对而坐之人,被视作次主。主宾席列于主座左侧两席之隔处,次宾席于右侧之相应位置。
— 上 菜 顺 序 —
诸宾入座前,四盏冷盘先行置于桌上以待宾。
新肴俱置于中央,待有后者奉上方移至旁处。
诸宾俱至后,遂温酒。酒常取绍兴酒或米酒,温后方可呈上。酒即奉,主呼首宾姓名并示其席,斟酒至满。其后二宾、三宾乃至众宾皆按此序斟酒,仅余主杯为空。为感主人之谦恭,由首宾代为其斟酒。
众宾皆入座,主人乃入座,举杯言 " 请 " ( 英文为 please ) ,诸宾遂饮。饮毕,主人举箸再言 " 请 ",首宾举箸以啖,众宾乃随。
及至主菜首呈,宾朋尽饮、觥筹交错。
鸭煲、鱼肴为主菜之末,其后呈米饭与糕点,是时,奉酒亦止。然则,米饭鲜有人尝,其故不言而明。瓜果奉上后,则颇受青睐。
宴末之时奉热巾,此习俗有二用:一为净手,二则标志宴毕。
— 餐 桌 礼 仪 —
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些基本规则让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一边共享美餐一边交流互动。
良好的礼仪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让餐桌上的所有人都宾至如归。
下述餐仪出自两千多年前所著古籍《礼记》之首篇:
不要有以下行为!!
1. 毋抟饭 不要搓饭成团而食。
2. 毋放饭 不要囫囵食之。
3. 毋流歠 不要大口灌汤。
4. 毋咤食 不要啧啧而食。
5. 毋啮骨 不要嚼骨。
6. 毋反鱼肉 不要将已食鱼肉放回食器。
7. 毋投与狗骨 不要投骨喂狗。
8. 毋固获 不要争食挑食。
9. 毋扬饭 不要贪速而扬饭凉之。
10. 毋嚃羹 不要贪饮而以口取食羹中之菜,当以箸取食之。
11. 毋絮羹 不要于公碗中添搅佐料。
12. 毋刺齿 不要恣意剔牙。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优雅的中餐》(1936 年出版时原名为《中国食谱》)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