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5-31
深晚领读|江晓原《科学外史》祛魅“科学至上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图灵测试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标杆吗?大学是对抗互联网+的最后堡垒吗?SCI 能预测诺贝尔奖吗?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 ? 古代中国宁宙有希腊影子吗 ? 概率论在彩票游戏中帮助谁?我们的身体是 " 客观存在 " 吗?……

在科学史学者江晓原老师笔下,科学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又日常。

3 册通俗科学史 129 篇短文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谈及司南传说、星占学家、" 超级民科 "、影响因子,细数科坛史上种种趣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也考量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外史》系江晓原 13 年来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2013 年 9 月《科学外史》第一册问世,好评无数,于是乘势推出了《科学外史 · II》,同样收获不少荣誉。此次第三册花落上海人民出版社,他在序里说,垂青《科学外史 · III》的出版社不止一家,最终 " 花 " 却落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因为他们决定将三册《科学外史》成套出版。

江晓原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国内著名的科学史学者,国内 " 新 " 科普著作佼佼者。1999 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这些年他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擅长于将 " 轻阅读 " 与 " 深思考 " 完美结合,在 " 手倦抛书 " 式的休闲中揭开科学的重重面纱,颠覆 " 唯科学 " 神话,将科学从人们盲目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

所以,我们已习惯于身处学院内的江教授,经常穿 " 墙 " 而出,与我们谈天说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多个学科,多个时空,在他一如既往的淡泊点评中,成了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点滴日常。

那一年《火星救援》首映,我有幸在深圳与江老师一起观影。结束后大家举行了一个小座谈,围着他问一些很 low 的关于太空常识的问题,他很有耐心地一一解惑。我清晰地记得他指出电影一处硬伤——火星上的风暴。故事梗概是男主角在火星的一次大风暴中不幸受伤,不能按时回到地球,于是地球上的人去救援他。江老师说,火星上的大气浓度是地球的 0.8%,这样稀薄的大气,几乎就像没有空气一样。风暴又是什么?风暴是由大气的流动形成的,大气都稀薄成那样了,怎么可能会有风暴呢?所以这个风暴的情节,就是一个科学硬伤。电影里还有一个种土豆的情节,大家也纷纷质疑。因为空气稀薄、日照少,还有液态水的原因,根本种不了土豆。但江老师却指出,通过人类的努力,开发出某种新的土豆品种,并发明人造水,也许在未来可以做到让土豆生长。这不能算是硬伤。后来在专栏里,他写了一篇《< 火星救援 > 能告诉我们什么 ?》。

在《科学外史》中,这样有趣的文章比比皆是。对于为什么叫 " 科学外史 ",江晓原是这么解释的:" ‘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此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都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 "。另外," ‘科学外史’这个名字高度开放,可以容纳几乎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人物、概念,允许作者在许许多多迥然不同的场景中随意跳动,选择话题,这非常有助于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

《科学外史》的行文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比如,《重新评选中国的 " 四大发明 "》一篇,他心平气和地审视了传统 " 四大发明之说 " 的问题,并指出了定义 " 四大发明 " 的新思路;《< 自然 > 杂志与科幻的不解之缘》则点明了 " 权威 " 的顶级科学杂志与 " 边缘 " 科幻文化的渊源,打破了众人心中《自然》杂志的 " 高冷 " 形象。

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江晓原关注尤多。他认为:" 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是脱缰的野马,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早已不是担心它发展得太慢,而是担心它发展得太快,担心它会失控。" 在《人工智能:"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他考虑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将快速突破个体机器人智能的物理极限,因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而人类尚不知如何掌握这种 " 超人工智能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则追问了我们为什么总是不断地、毫无节制地增加对电力的需求,答案是全世界的人类都处于 " 现代化 " 的欲望特快列车上,这列列车没有刹车,只有加速机制,事实上我们已被科学劫持,或者说被 " 现代化 " 劫持,正是这种状态,导致我们无休无止地增加对电力的需求,以满足自己无厌的物欲。所以,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应该让我们警醒和反思。

总之,跟着江晓原老师,你可以一路轻松地逛一路学知识。

有时忍不住想,他那个剃得光溜溜的脑瓜壳,是宇宙太空的灵魂附体吗?为何脑容量超常,是我们普通人的多个倍数?

《科学外史》系列

江晓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4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