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年来,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始终穿梭于建筑工地,行走在云端,用钢结构做画笔,6 次刷新建筑的 " 中国高度 "、" 亚洲高度 "、" 世界高度 ",先后参建深圳国贸大厦、深圳地王大厦、深圳京基 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4 幢深圳地标建筑,参建的摩天大楼总高度超过 3500 米,见证了深圳乃至中国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水平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的发展轨迹。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见证华南第一高楼平地而起
1982 年,18 岁的陆建新南下投入到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国贸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25 毫米,成为陆建新交上的第一份靓丽答卷,从此陆建新也就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埋头干起了他的建筑事业,一干就是 35 年。
2012 年,48 岁的陆建新扛下了深圳第一高楼—— 600 米高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的重担,这已是他参建的第 4 座百层摩天大楼。在该项目中,陆建新遇到了平生以来 " 最严峻 " 的挑战。
施工塔吊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装在大楼中心的核心筒内,这样容易固定,不足之处是只能装两台,施工效率受限。但该项目业主希望缩短工期,塔吊数目增加到 4 台。因此,塔吊安装需突破常规,拉开距离只能装在核心筒外墙,这一做法当时在国内外建筑业还没有先例。4 台塔吊每台自重达 450 吨,工作时经常要吊起 100 吨左右的构件。这些庞然大物如何固定,是摆在陆建新团队面前的大难题,"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挺难过的。" 陆建新说。
陆建新和同事研究了两个多月,自主研发了一套支撑系统,随后又改进了塔吊爬升方案,这一技术比原方法缩短工期 96 天,节约地面堆场 600 平方米,整体技术创效 7680 余万元,取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系列创新突破,对高层建筑施工意义非同小可。陆建新带领团队还创下了 " 国内第一立焊 "" 国内第一仰焊 "" 国内第一厚焊 " 等施工技术纪录,两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5 年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完工,这座 600 米高的中国第二、华南第一高楼一跃成为了深圳的新地标性建筑。直到业主进驻办公,陆建新才稍稍松了一口气,随后又担任起深圳平安姊妹楼——平安南塔项目经理,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中。
参建下一个深圳地标建设
6 月的深圳,艳阳似火。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地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1 万多名建设者冒着高温酷暑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挥汗如雨。目前,这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一期建设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本月底将竣工交付。
作为项目钢结构技术负责人,陆建新带领团队一丝不苟地进行钢构件安装的查漏补缺,即使在项目收尾阶段也毫不松懈。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珠三角广深澳核心发展走廊、东西向发展走廊、狮子洋与内伶仃洋交汇处的空港新城片区,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布局深圳空港新城 " 两中心一馆 " 的三大主体建筑之一。
这是一个超大型的钢结构建筑,其高度虽只有 45 米,但工程长度 1.8 公里,总用钢量超过 20 万吨,相当于两个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的体量。据了解,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德国汉诺威会展中心的全球第二大、国内第一大的会展中心,其中一个主展厅面积为 5 万平方米 , 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个展厅。待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毫无疑问,这将成为深圳又一个地标性建筑。
对于已参建深圳 4 座地标建筑的陆建新来说,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似是重拾了当年的激情,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兴奋:" 特区不同时代的地标性建筑我都干过,这次仍能参与其中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责任。"
陆建新说,不同于以往的建筑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面临着工程量巨大、场地大、施工设备多、施工工人数量庞大、整体协调难度大等挑战。" 这个项目工期紧张,点多面广,现场设备加起来有 300 多台,高峰期有 3、4 万工人同时进场施工,管理面临着很大挑战。" 陆建新身上担子很重,但他都扛下来了。
▲ 2014 年,陆建新在现场指挥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施工。
愿投入到深圳更多地标建筑建设中
如今,陆建新身上有很多荣誉," 央企楷模 "、" 广东省道德模范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等等,对此,陆建新只是淡淡地说:" 我做的事情都很一般,跟我的同事干的事没有太大区别。"
为什么能 37 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一线岗位上?陆建新告诉记者,这跟深圳的开放氛围和活力分割不开。" 深圳人爱到处跑。" 陆建新笑着说,如果不是在深圳,他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机会参建一座又一座的地标建筑。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影响下,陆建新犹如一位经验老到、雄心勃勃的攀岩者,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新的 " 悬崖绝壁 ",登顶一座又一座建筑高峰。
回首深圳建筑发展史,陆建新说,深圳的建筑行业长期以来就保持开放的市场竞争,要想分得市场蛋糕就要拿出硬技术、真本事,这使得从业者始终保持干劲,也使深圳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以前,200 米、300 米的高楼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如今 300 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都不足为奇。" 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技术足以领先世界,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 对于深圳今后的规划建设,陆建新十分有信心,"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投入到深圳更多地标建筑建设中。" 陆建新说。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责任编辑 徐再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