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 张垚仟) 1933 年出生的晓庄,是新中国最早的女摄影家之一。新闻摄影记者出身的她,亲历并记录了新中国 70 年发展的全历程。从文工团到部队报社再到新华日报,她的个人经历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的脚步和镜头踏过了悠悠的 70 年岁月。这些被定格的瞬间,鲜明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精神面貌、社会风尚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时代的记录,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解读晓庄的《面孔》,是我们进入历史最直观的方式。
△《面孔》,晓庄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年 5 月
从文工团到新华日报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女摄影家之一,晓庄原来只是文工团一名跑龙套、做幺姑的文艺兵。
16 岁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的晓庄,在解放大军南下之后被改编进人民解放军第 22 军政治部文工团。当时,国民党的大部分人马已经逃往台湾,只有少部分留在舟山,22 军《麓水报社》的男摄影师都被派去舟山拍照。军宣传部长就到文工团物色一个细心的女孩在暗房冲冲底片、印照片,最后选中了晓庄。
△ 1957 年,供销社 " 货郎 " 挑着担子
" 我当时也很愿意去,就想去学一门技术。" 晓庄背起背包来到了报社,跟着照相馆出身的师傅学起了如何冲洗照片。那时军队驻扎在农村,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更不要说专业的暗房。" 暗房就是一个桌子,桌子上拢个被子,人钻在里面冲。" 冲洗照片需要借烟蒂的红光来辨别胶卷是否已经冲洗完成,为了看冲洗效果,晓庄只好硬着头皮学抽烟," 有时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每次都折腾得够呛。"
因为报社缺少人手,在学习冲洗照片的同时,晓庄也开始学习摄影。" 所以我正儿八经的摄影是边学边干的,也没什么课本,就在那边自己干。" 晓庄的摄影处女作是一张拍摄 1950 年 " 五四 " 青年节部队篮球赛的照片,由于不懂得速度和镜头之间的关系,她把在空中的篮球拍成了扁扁的。这张照片,晓庄现在还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1952 年,在部队报社呆了两年多之后,晓庄被调到南京的《华东战士》画报。这时,新华日报因为人事调动,需要部队支援资深摄影记者,部队却将初出茅庐的晓庄调去了报社。
" 报社很不欢迎我,觉得来个小丫头不行,他们想要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成熟记者。" 好强的晓庄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同事们的置疑。在 1952 年国庆节的时候,晓庄和另外一个记者分别负责新街口的南和北。她背着标准镜头,爬上爬下拍照片," 当时整版画刊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不少。"
照片背后的那些故事
晓庄在新华日报工作了十八年,她的工作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社会技术、观念的发展史。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而她刚开始摄影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见过照相机,更不要说闪光灯,也因此引起不少的误解。
1953 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这是晓庄第一次大型采访活动。那时候有两种闪光灯,一种是进口的奇异 5 号,而另一种是国产的锡纸泡,锡纸泡稍微一漏气就会爆炸。在会场拍摄的时候,省政府一个负责拍摄的人使用的锡纸泡突然爆炸了,晓庄也一起被赶出了会场。" 他们都不晓得锡纸泡,土得很。当时怕‘反革命’混进来。就把我们赶到外面去了,审查我们。" 虽然解释清楚了原因,但还是让大家虚惊一场。
△ 1981 年,常州市公园拍客看底片 , 挑选洗印照片
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记者,晓庄在工作中也时常遇到一些性别上的麻烦。1962 年,晓庄去启东拍摄当地的渔民生活。在海边跋涉了许久,她终于看到远处出现了一群小黑点。晓庄喜出望外,端起相机向前跑去。谁知,当她离小黑点越来越近时,小黑点却纷纷作鸟兽散,向远处跑去。晓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听到远处传来喊叫声:" 有个女的来了,赶紧穿裤子。" 人们慌慌忙忙地从箩筐里取布条、取裤子。晓庄意识到这群渔民可能是赤身裸体,尴尬地停下了脚步。
" 因为海水都是咸的,怕海水腐蚀衣服。布票紧张,渔民们舍不得布。" 多亏了随行的书记打了个招呼,渔民们 " 全副武装 " 穿好了衣服。晓庄抓紧时机,拍下了《海边小景》和《渔归》。这两幅作品分别入选了全国影展、登上了《中国摄影》。
摄影其实是一份脑力、体力工作强度都很大的工作,要背着摄影器械、寻找合适的时机和角度拍摄,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危险。为了拍摄 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晓庄也曾差一点就 " 光荣 " 了。
" 那时候使用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要在画面上完整地表现公路桥、铁路桥、江面上的轮船,使这些都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难度很大。" 最后晓庄选择了南桥头堡这个拍摄点。
到了拍摄那天,晓庄却犯了难,整个工程尚未完工,登顶的通道只有一道摇摇晃晃的绳梯悬挂在哪里,风一吹还会晃荡,脚下就是浩荡的长江水。摄影的男同志们都已经爬上去了,晓庄心里有些害怕,但车队已经逼近了,她硬着头皮攀上了绳索,脚却怎么也不听使唤,一脚踏空,没有踏到绳梯的横档。好在手还抓着绳梯,后面的人又及时拽住了她的衣服,
才没有发生意外,并最终完成了拍摄。
影像记录的时代记忆
晓庄拍摄的新闻照片,时间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和 70 年代,涵盖了逐渐被忽略的岁月中那些细枝末节的历史空间,其中既有场面恢弘的群体活动,又有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肖像,还有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彩瞬间。这些影像中无处不在的鲜明的时代感,特定年代里浓郁的社会氛围、历史气息,是扑面而来的第一感受。
上世纪 50 年代,肩挑小扁担、在城乡走乡串户的货担郎,箩筐旁围着一群买东西的百姓;那时江苏省文化干校还会培训农村放映员,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上世纪 70 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各种修补站应运而生,锅碗瓢盆、各类衣物都能修补。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照片中人物的衣服种类丰富了起来,表情也更加生动自然,休闲生活也更加具有个性。晓庄的照片就记录了上世纪 80 年代初,常州公园中拍客看底片、挑选冲印照片的一幕。南京中山北路上的橱窗里也出现了闪烁的 " 服装 " 广告灯。
△ 1981 年,南京中山北路上,橱窗内外
对于老南京来说,位于南京最繁华地段的新街口百货公司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商品如棉布、香烟、糖果等都是凭票供应,购物时必须钱票两全才能买到东西。晓庄 1952 年拍摄的新街口百货公司内景照片里,室内吊着两条长带子,顶端有一个用来夹钱和票的铁夹子。营业员收款后用夹子夹住,再通过挂在柜台上方的粗铁丝滑向设在高处的收银员,收银员收钱找零后附上发票,再用铁夹子夹住,顺着铁丝滑给收银员。这对于现在使用手机支付以及互联网购物的年轻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从晓庄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见整个南京城的变化。从 1949 年到 1980 年代初,南京城的市容并没有多大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金陵饭店,楼高 37 米,曾在南京市民中引起了轰动效应,当时被称为 " 神州第一楼 ",晓庄 1984 年拍摄的金陵饭店确实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京发展迅猛,现在金陵饭店早已被淹没在高楼林立的楼群中了。
" 我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历史瞬间,私人所有的照片,全国应该是我最多。" 晓庄说," 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可以让人们记住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共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晓庄
( 1933 — )
浙江奉化人。1950 年 3 月在部队报社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52 年 9 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1980 年 3 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筹办全国性摄影刊物《光与影》并任主编。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6 年 12 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奖杯。已出版作品集《瞬间的回忆》《红相册:晓庄摄影手记》《面孔:1950-1980 年代》。
(编辑 李蔚蔚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