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6-26
深晚领读|哲学家陈嘉映解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 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 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 • 海德格尔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哲学家陈嘉映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 " 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 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 " 存在 " 问题。

陈嘉映说,20 年来,常有读者说起他在读《存在与时间》,苦于读不下来。这时候,我总会向他们推荐《〈存在与时间〉读本》。大多数读者读哲学书,不是要做研究,我斗胆相信,读这本述略,也许比读全译本有更多收益。" 大思想家筚路蓝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把思想之路处处建得规整。我们小学者把已经开辟的道路稍作修整,于自己,是一种学习;于读者,也算一件功德,至少比胡乱搭建自己的体系有益些。"

学者周濂认为,陈嘉映的哲学讨论现场有一种奇异而迷人的效果。他讲的哲学不晦涩,让人觉得有迹可循。虽然有些弯弯绕绕,但是你能明确意识到,他在一点一点地引领着你,在草蛇灰线中进行思想侦探。" 我以为这才是哲学课堂应有的效果,它不会让你产生醍醐灌顶、洞彻人生的感觉,而是似有所得又若有所失。"

陈嘉映曾说:" 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 这句话不仅代表了他对专业哲学写作一贯的拒斥态度,而且还潜伏着他的基本哲学信念:" 自然理解才是本然的因此也是最深厚的理解。"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他生于上海,长于北京," 文革 " 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93 年回北京大学执教。主要研究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学者,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的观照。《哲学 • 科学 • 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都是这种有所观照的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 存在与时间 > 读本》

马丁 • 海德格尔原著 陈嘉映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6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