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 见习记者 王天驰 文 / 摄)6 月 23 日,变身 " 国潮 " 的李宁第四次亮相国际时装周。第二天,公司趁热发布业绩预喜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不少于 4.4 亿元,增幅达 164%。6 月 25 日,李宁港股大涨 18.32%,创出历史第二大单日涨幅。现代快报财经猎豹注意到,从 2011 年开始,由于过度扩张导致库存高企,国产运动品牌经历了数年的低潮期。不过,这两年,李宁、安踏、特步等品牌通过不同的路径,都重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样的逆袭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后是否会重蹈覆辙?
变身国潮,李宁业绩股价双双逆袭
在南京新街口某高档商场,不久前刚开了一家 " 中国李宁系列店 "。与传统的运动鞋服不同,这家门店的服装显得新潮前卫,进店的消费者也以年轻人为主。一位消费者告诉现代快报财经猎豹,自己平时比较喜欢穿耐克、阿迪达斯、三叶草等国外休闲运动品牌,对国产品牌兴趣不大,但是看到这家店的服饰 " 潮感 " 十足,有复古范儿,也准备买一两件 T 恤穿穿。
从去年亮相纽约、巴黎时装周后,李宁就以 " 国潮 " 形象重新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其极强的设计感和中国元素引发社交媒体的讨论热潮。天猫此前的统计称,在 00 后粉丝占比最高的品牌中,李宁位居华为与完美日记之后,排名第三。刚刚过去的 618 购物节,李宁官方微博称,6 月 1 日 0 点至 6 月 18 日 24 点,累积下单金额高达 1.89 亿,平均每日成交额突破 100 万元,同比增长 26.3%。
△ " 中国李宁 " 门店
从业绩来看,2018 年,李宁归母净利润达到 7.15 亿元,同比增长 38.84%。从 2018 年以来,其股价已经上涨了 197%。
不过,回顾李宁公司此前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盈利能力其实还没有恢复到其巅峰水平。1989 年," 体操王子 " 李宁在健力宝集团的支持下,成立广东李宁。经过多年发展后,2004 年,李宁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运动服饰公司。通过快速扩充门店、赞助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等,这一阶段李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9 年,李宁在中国的市占率首次超越阿迪,排名国内第二,仅次于耐克。
不过,经历了连续粗放式的扩张,到 2010 年开始,包括李宁在内的国产运动品牌库存积压问题日渐严重,不少品牌频频陷入关店潮。李宁的营收从 2011 年开始陷入负增长,利润从 2012 年开始连续亏损。2012 年到 2014 年,李宁分别亏损 19.79 亿元、3.92 亿元、7.81 亿元。
压力之下,李宁内部开启多次改革。2012 年引入战略投资者 TPG,关店 1821 家,斥资 18 亿元回购库存。不过直到 2015 年,创始人李宁回归出任 CEO,公司似乎才重新找到方向。当年公司实现扭亏,营收也逐步回升,2018 年达到 105 亿元。
安踏、特步变身收购狂人
信达证券的研报指出,国内体育鞋服行业经历了 2011-2013 年去库存的停滞期,2014 年 -2016 年的调整复苏期,2017 年至今行业重新回到了上升期。2011 年底,安踏 + 李宁 +361 度 + 匹克 + 特步合计库存达 31.5 亿元。
相比于李宁,另外两个主要的国产运动品牌安踏和特步虽然没有经历亏损,但同样在 2011 年到 2013 年经历了营收的负增长。除了与李宁相似地采取内部改革扭转困境,这两家品牌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外收购,扩展原有的产品线。
△ Fila 门店
起源于意大利的运动品牌 Fila 近年颇受年轻人欢迎,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中国业务其实是由国产品牌安踏经营。2009 年,安踏从百丽手中以 6.5 亿港元收购 Fila 在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地区的业务。经过多年运营,Fila 完成蜕变,去年全年销售额达到 100 亿元,营收占安踏总收入的 35%。除了 FIla,安踏还陆续收购了 Descente、Kolon Sport、Kinkow 等品牌,2019 年又收购了 Amer 集团旗下 13 个专业品牌。
△特步门店
另一个国产运动品牌特步也在今年开启了多品牌之路。公司先是在今年 3 月与 Wolverine 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高端户外运动品牌迈乐及跑鞋品牌圣康尼在华业务。又在 5 月宣布收购韩国衣恋集团美国子公司 E-Land Footwear USA Holdings Inc.,获得盖世威(K-Swiss)、帕拉丁(Palladium)及 Supra 三大品牌的所有权。而特步表示,会将 Fila 视为盖世威的对标品牌。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国在接受现代快报财经猎豹采访时表示,类似 Fila 这类老品牌,曾经在欧美市场保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欧洲市场比较封闭,把这些老品牌引入到国内后,产品自带的服装文化和我国相对比较低廉的制造成本可以形成互补效应,而且这类时尚运动品牌与企业本身的经营范围有重叠,在助推国产运动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上也有一定意义。
△ 2018 年三大国产运动品牌业绩对比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见习记者 王天驰 制图
与两大国际巨头差距仍然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2018 年安踏、李宁、特步三大国产运动品牌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 38.84%、32.87%、60.86%,但这样的逆袭与体育鞋服大行业的复苏是分不开的。而在它们业绩回升的同时,其实耐克、阿迪达斯两家国际巨头在华业务同样获得了高速增长。
申万宏源的研报显示,2008-2018 的十年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规模复合增速高达 9.8%,遥遥领先其它国家,而同期间英国增速为 6.4%,美国为 5.5%,日本为 2.6%,德国为 2.2%。
不过,不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大巨头的市场地位都是牢不可破。2018 年全球运动服饰前五名合计市占率约为 35%,较 2013 年提升近 4.4 个百分点。其中耐克与阿迪合计的市场份额从 24.1% 上升至 27%。
中国市场的集中度提升趋势更加明显。2018 年中国运动服饰前五名合计市占率约为 57.3%,较 2013 年提升约 10.1 个百分点,其中耐克与阿迪合计市场份额从 29% 上升至 38.5%,集中度相当惊人。
而从增长情况来看,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并不逊色。2019 财年前三季度,耐克在中国市场累计实现 45.11 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 23%。而阿迪近年来北美及大中华区收入保持了 25%-30% 左右的增速,其在中国市场运动服饰的市占率 2018 年达到 19.5%,连续两年力压耐克排名第一。刚刚过去的 618 购物节,根据天猫的数据,耐克与阿迪均是在一个小时内就成交过亿元,其中耐克仅仅用了 4 分钟。
追赶势头强劲,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国金证券统计天猫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 1 到 5 月,运动服板块,阿迪达斯和耐克合计市占率超过 25%,安踏(含 Fila)和李宁合计市占率超过 20%。运动鞋板块,阿迪达斯和耐克合计市占率超过 36%,安踏(含 Fila)和李宁合计市占率超过 15%。尽管国际运动品牌仍占据头部地位,但本土品牌占运动服销售额前 10 中的 5 席,运动鞋销售额前 10 中的 6 席,追赶势头强劲。
申万宏源认为,对标发达国家,中国运动服饰市场天花板尚远。2018 年中国人均运动服饰花费为 28.9 美元,约为 2007 年的三倍多,但仍只是全球人均花费的 2/3、日本的 1/4、美国的 1/12,未来增长空间巨大。2018 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规模达 2648 亿元,同比增长 19.5%。预计 2025 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规模至少达到 4500 亿元,较 2018 年仍有 70% 的增长空间。
快速发展后,国产运动品牌是否会重蹈当年的覆辙?申万宏源表示,经历了库存危机后,国内的龙头企业已经有相应的调整,对于库存管理也有了较好的改进。未来运动时尚、户外运动服饰有望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而一些小众的新兴品牌也可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刘志国表示,年轻人在追求着装的态度上,相对产品的实用价值,更在乎时尚感。时尚类运动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观,而且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也比较强,市场更广阔。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