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罪与罚》明显占据重要位置,无数读者因为这本小说成了陀翁的忠实粉丝。
一场 " 杀人案 " 铺就出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展现当时圣彼得堡的社会图景,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费劲心思为每个人物的名字加入了独特的意义,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即分裂派教徒,这个词精确地抓住了小说主人公性格与世界观的特征: 善良与残酷、温顺与暴躁并存,凡事好走极端,在信仰与怀疑中艰难徘徊;拉祖米欣,理性的人,就其文学形象而言,这里的 " 理性 " 与其说是思想、哲学意义上的,毋宁说是性格上的,更精确地说,这种 " 理性 " 其实是指审慎。
据悉,译者戴大洪正日夜不停地翻译约瑟夫 · 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的年代,1865-1871》,其中,作者对《罪与罚》的精彩论述占据很大篇幅。
历经岁月洗尘的经典译文,八篇值得回味的精妙评论
为了让读者享受这本陀翁经典之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 2019 年 6 月出版《罪与罚》(学术评论版)。这是首次把小说和文学评论结合起来。读者不仅享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魅力,还可阅读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对《罪与罚》的评论。
译者曹国维老师倾其之力,修订译文,在小说前半部,尤其感到陀翁笔下歇斯底里情绪有股裹挟的力量。他着力关注拉斯科尔尼科夫思绪的紧张、突变、跳跃和文字的急促,以便传递原作的艺术魅力。评论篇加入梅列日科夫斯基、约翰 · 默里、格罗斯曼、莫丘利斯基、布莱克默和约瑟夫 · 弗兰克的文章,以及俄语青年文学学者糜绪洋对陀翁 " 人名诗学 " 的解读。
现实主义者、人类秘密的探索者
在 " 罪与罚 " 的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一场杀人案件描述得逼真可感,又对主人公及其身边人物的心理状态,生活境况描写得生动而精彩。
正如梅列日科夫斯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探测了人类痛苦的、疯狂和罪恶的深远,同时他又是关于爱的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整部作品浸透着爱,爱便是它的激情,它的灵魂,它的诗意。
此外,别尔嘉耶夫也说,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面向自己来测度人性的界限,他拿自己的本性做实验 …… 人超越了自己的界限,但自我意志还没有改变人性的根本形象。而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爱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独立的地位;爱不具有自身的价值,不具有自身的形象,它仅仅揭示人的悲剧之路,是人的自由体验。
" 文学纪念碑 " 丛书的时间旅行
《纳博科夫传》为丛书之首,启丛书之旅,跋涉十年。目前 " 文学纪念碑 " 已经聚集海外优秀传记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卡 · 王尔德传》《弗吉尼亚 · 伍尔夫传》《玛丽娜 · 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等。
除了传记作品外,还有精彩的文学评论、随笔作品,如《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猎人的一年》《诗的见证》等。
该丛书的出版计划目前包括:《捍卫想象》《看不见的倾听者:抒情的亲密感之赫伯特、惠特曼 、阿什贝利》《简 · 奥斯丁传》《塞缪尔 · 约翰生传》《海洋,飞鸟,学者:文德勒论诗和诗人》等。
《罪与罚》 ( 学术评论版 )
(俄)费奥多尔 ·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曹国维 戴大洪 等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年 6 月
《罪与罚》系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说始终具有紧张感、压抑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本书还辑录了传记作者和批评家的经典评论文章数篇,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审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这部伟大小说。
特约撰稿 陈天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