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7-13
哀思!南通“莫文隋”原型去世,留下一张感人的手写遗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妍 记者 严君臣)从 1995 年开始,原南通工学院的一位贫困生,每月都会收到化名为 " 莫文隋 " 的好心人寄出的 100 元汇款。" 莫文隋 " 是 " 莫问谁 " 的谐音,表达了这名好心人希望低调做好事不留名的心意。20 多年来," 莫文隋 " 精神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受其影响成立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 34 人发展到 120 万多人,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 3 万个、总时长超过 2300 万小时。

△生前留影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7 月 12 日夜间,莫文隋原型——南通大学汤淳渊在通大附院去世,享年 83 岁。而在 2008 年,他就手写下一张安排自己身后事的遗嘱。根据本人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留骨灰。

△汤淳渊留下的遗嘱

化名 " 莫文隋 ",

他为贫困学子雪中送炭

据介绍,汤淳渊于 1937 年出生,是江苏南通人。历任原南通纺织工学院教务处主任、党委委员,原南通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职。

1995 年 3 月,春寒尚未退去。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后与南通医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为现在的南通大学)的女生石洪英,家庭遭遇不幸,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汤淳渊得知此事,化名 " 莫文隋 " 给石洪英汇了一笔百元汇款,汇款单附言 " 生活补助费 ",地址为南通市 " 工农路 555 号 ",署名 " 莫文隋 "。从此," 莫文隋 " 每月都要给她寄去 100 元钱,直至石洪英完成学业,汇款单上也总有 " 要好好学习 "" 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 等简短话语。

石洪英满怀感激之情几次踏访工农路,发现并不存在 "555" 号,当然也无法见到 " 莫文隋 " 其人。大家才明白:"555" 号其实就是 " 无无无 " 号。" 莫文隋 " 则是 " 莫问谁 " 的谐音,其意显然是 " 但收关爱之情,不必问我是谁 "。她通过学校广播站寻访这位雪中送炭、同时也给她送来无限希望的贤者,还试图从邮局觅得线索,都一无所获。

最早得到 " 莫文隋 " 帮助的原南通工学院,设立了 " 莫文隋基金 ",全院教职员工,甚至包括一些临时工,在物质上、精神上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一批贫困生由于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学习成绩显著进步。该院各系还成立了 " 莫文隋服务队 ",师生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地为社会服务,而帮助石洪英的 " 接力棒 ",也从 " 莫文隋 " 手中传到南通印染厂,这个厂尽力为她安排了工作。

1995 年 9 月,汤淳渊在帮助石洪英的同时,又给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寄去 1000 元,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 每人月发给 100 元,作为生活补贴 "。

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

南通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两个感人的故事,同时发动了在全市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城市中张贴着 " 莫文隋,你在哪里?" 的大幅海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莫文隋 " 之风温暖了全城人心,一曲唱遍南通大街小巷的《莫问我是谁》,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 " 莫文隋 " 的热潮——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 " 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 " 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 " 吴铭(无名)",还有 " 卫英才(为英才)"" 任有琴(人有情)"……

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座城," 好人文化 " 在南通引发的 " 滚雪球 " 效应。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 1995 年涌现 " 莫文隋 " 开始,在不到 3 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经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后," 莫文隋 " 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 莫文隋 " 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面对众多扶危济困不留名的 " 莫文隋 " 现象,南通市在 1997 年 3 月 5 日把 " 学雷锋日 " 同时定为 " 学莫文隋日 ",倡导市民在这一天走上街头为民服务。同年," 莫文隋 " 精神被搬上了话剧舞台。1998 年 3 月 31 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通过整合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媒体的宣传优势和企业的物质优势,创立了 " 三位一体 " 的志愿者工作 " 社会运作模式 "。

此后多年,汤淳渊一直化名 " 莫文隋 ",默默资助家庭贫困在校大学生,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在汤淳渊的影响下,2005 年 3 月 4 日,南通大学 " 莫文隋 " 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 莫文隋 " 的爱心接力棒由此代代相传。

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他却总是在聚光灯下 " 缺席 "

△传递火炬

当 " 莫文隋 " 成为亿万群众瞩目的新闻人物时,各类表彰大会领奖时总是缺少 " 莫文隋 " 的身影。多年来,汤淳渊坚持不接受媒体拍照、采访的原则,不愿在媒体面前露面,他认为," 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 直到 2008 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汤淳渊得知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决定申报担任火炬手并获得成功,至此,汤淳渊的形象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住院治疗

后来,汤淳渊老人患上重度肌无力症,已经住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长达一年时间,但他每个月仍然坚持从工资中拿出 400 元捐给莫文隋基金,即便他的身体已不能动弹并丧失了语言能力,但从他听到志愿者工作时流露出的热切眼神,依旧能够感受到老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关心与热爱。

△志愿者探望汤淳渊

20 多年间,在 " 莫文隋 " 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 " 莫文隋 " 精神在通大师生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莫文隋 " 由最初的一个人,发展成现有注册会员 27000 余名。志愿者们广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 4000 余项,参与人数近 50 万人,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 APP 上的统计记载为 520918 小时,名列全国第一,从本地志愿服务,到支教青海新疆、" 洋雷锋 " 参与服务。南通大学还设立了 " 莫文隋 " 基金与官方网站,各学院设有 " 莫文隋 " 志愿服务队。

生前留下遗嘱,

" 不发讣告,不留骨灰 "

如今,汤淳渊所引发的 " 莫文隋 " 精神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 34 人发展到 120 万多人,南通每 6 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 3 万个、总时长超过 2300 万小时,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 5000 个,志愿者人数超过 120 万 …… 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 30 多个组织、50 多个项目、100 余名个人上榜,全国领先," 莫文隋 " 已成为引领全国志愿服务的精神灯塔。

△生前参加颁奖典礼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 莫文隋 " 的原型,汤淳渊于 1997 年获南通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 年获南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0 年获 " 感动南通 · 教育人物 " 特别荣誉奖,2015 年当选江苏高教 30 年重要影响人物。

7 月 12 日 21 点 22 分,汤淳渊在通大附院去世,享年 83 岁,将于 14 日中午 12 点半火化。早在 2008 年,他就手写下了安排自己身后事的遗嘱。根据本人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留骨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汤淳渊患病后长期在通大附院接受治疗。去世前 15 个月,他一直住在附院重症监护室,气管被切开,无法与外界对话交流。除了在 11 年前手写下这张遗嘱,老人生前也经常表达希望去世后低调处理,不要张扬的心愿。12 日夜间汤老去世,其夫人也尊重他的意愿,表示不再过多宣扬,也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老人走的时候比较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现代快报记者从南通大学离退处了解到,老人住院期间,校方也定期组织人员前去探望老人,汤老去世后,大家也帮着其家属一起筹备老人的身后事。

(通讯员供图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