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硅谷到中国北京,OCP 走了 8 年的时间。
自 2011 年由 Facebook 发起开放计算社区开始,OCP 一直致力于开放技术策略和开源技术,完成数据中心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解决能效、整体成本、灵活性等一系列数据中心的难题,推动数据中心的升级变革。
日前,由浪潮与 OCP 联合主办的首届 OCP China Day(开放计算中国日)在北京举行,这也是 OCP 组织首次在国内组织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会上,不仅是 OCP 首席技术官 Bill Carter 亲临现场,包括英特尔、领英、微软、百度等一众行业大厂悉数出席,5 个技术专题交流和 20 多场演讲也为与会者带来了难得的开放架构饕餮盛宴。
上午 9 点 30 分,令人期待的 OCP China Day 大会正式开始,作为主持人的是 OCP 渠道发展副总裁 Steve Helvie 和浪潮战略联盟与营销总监 Rhonda Liao。两位来自美国的嘉宾秉承了 OCP 美国大会的风格,一开场就探讨了为何 OCP 会风靡全球的原因,并且对中国开放日也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在主持之余,Steve Helvie 也不忘谈到他对于中国市场的认知——亚洲市场的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将会在未来两年超过欧洲,中国自然是重中之重。中国对于开源市场非常接受," 消费和热情都非常大 ",相应也促进了开放计算社区的发展;同时,包括浪潮在内的计算方案提供商都具备快速敏捷的反应,这也使得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提升。" 首先是大家对开源的热情,其次也愿意走得更快,具备适用于国内外的解决方案 ",Steve Helvie 表示。
如果我们将这场大会比喻为 " 饕餮盛宴 " 的话,那么 Steve Helvie 的表达只是开胃小甜点。在他之后,OCP 首席技术官 Bill Carter 的演讲更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和最新的开放计算技术与平台。Bill Carter 表示,OCP 是一个开放的社区,依靠合作伙伴协作创新,我们希望能鼓励大家去解决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国是快速增长的市场,OCP 希望与更多的企业一起突破传统数据中心的界限,扩展到边缘,共同打造一个开源数据中心生态系统。
当然,Bill Carter 的演讲也不忘邀请亲密合作伙伴登台,来自于领英的基础设施首席工程师 Zaid Ali Kahn(图左)也亲临现场。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领英这个名字还仅限于 " 智联招聘 " 一类的网站,但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领英更多承载了职场社交的职能,招聘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已。难怪在现场 Bill Carter 问道有多少人使用微信的时候,他转头对 Zaid Ali Kahn 说——你们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作为技术工程师,Zaid Ali Kahn 更在意基础设施能否满足领英日益增长的计算能力需求。" 很多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客户的需求创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架构,但是不同的机柜架构,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融合是必然的,因为大家都想要解决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发展各自的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会看到供应链和整个产业的融合和产业的发展 ",Zaid Ali Kahn 表示。
无论是 Steve Helvie 还是 Bill Carter 在演讲中,都明确表达了对于中国市场看重,而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许多人接触 OCP、了解 OCP 甚至使用 OCP,都是得益于一家提供符合 OCP 标准的开放计算厂商,也是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浪潮。
说起浪潮加入 OCP 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6 年。在当时,浪潮积极参与 OCP 的社区活动没并且在 2017 年 6 月正式成为 OCP 社区的铂金会员。随后,浪潮为 OCP 贡献了许多符合 OCP 标准的开放产品,并且获得了 OCP 委员会的认证。就在今年 3 月美国圣何塞举行的 OCP 全球峰会上,浪潮还展示了符合 OCP 标准的、首款面向云计算场景优化的高密度四路服务器参考设计 Crane Mountain(NF8260M5)。
正如浪潮高级技术总监郭洪昌所描述的那样:" 浪潮一直在积极的参与 OCP 的各项活动,牵头成立了 OpenRMC 技术小组,推动开放计算走向成熟。未来是开放计算的时代,应用要避免信息孤岛,避免资源孤立,所以浪潮技术和产品的架构是开放的,浪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融合开放计算生态。"
随后,包括英特尔、百度、微软、腾讯等众多重磅级企业纷纷登台,分享自家在开放计算领域与 OCP 的合作,并表示将继续拥抱开放架构。正如腾讯专家工程师蔡克文所描述的那样:" 拥抱这个词代表了一个姿态,以开放的形式拥抱产业拥抱行业,拥抱开源,这也是我们积极参与 OCP 这样一个全球性开源组织的原动力 "。
刚刚,我们介绍了浪潮与英特尔共同研发的首款面向云计算场景优化的高密度四路服务器参考设计 Crane Mountain(NF8260M5),事实上这款产品也同样是基于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四路服务器参考设计(所谓参考设计,就是奠定了未来产业的应用标准和模型,其他用户可以根据这个进行产品实物的研发或者直接照搬到生产环境当中)。换句话说,浪潮与英特尔将该产品在 OCP 社区开源,并将相关技术文档开放到 OCP,后续将作为 OCP 参考设计可以被其他更多服务器厂商借鉴。
在今天的 OCP 大会现场,我们看到了 Crane Mountain 的实物,同样它也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这款产品首次将单个 2U 平台中的核的数量增加至 112 个,内存带宽增加,可节约的成本达到双位数。这对于客户来说就意味着在单位空间内提供了更大的计算密度,节约了大量的空间和能耗成本,也为云计算的 IaaS 平台提供计算能力更强、密度更高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款在会场中非常抢眼的产品就是阿里巴巴展示的浸没式液冷,按照官方的说法其 PUE 逼近 1.0。这可以看作是一项新的突破。记得早在几年前,我就采访过阿里巴巴相关的液冷负责人,当时他就表示未来将在张北数据中心二期尝试采用浸没式液冷。
如今在 OCP 会场见到实物,证明阿里之前所言非虚,这也是浸没式液冷在互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商用,同时证明了除冷板式液冷之外,浸没式液冷同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相对于传统的风冷来说,液冷在散热效果和能耗比上都更具备优势,而且如果考虑总体拥有成本的话相比风冷也更划算。
应该说,OCP 社区的出现,使得原本行业内零散的、独立的、孤岛化的标准实现了有效的管理和打通,也使得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了通力合作的平台与渠道。在会后的圆桌沙龙上,包括 Bill Carter 在内的众多大佬悉数出席,共同探讨 OCP 相关的、开放计算应用前景。
提到 OCP,许多人都会联想到 ODCC,因为两者都是基于数据中心的层面,都是采用开放计算的方式,又都致力于推动产业的共同发展。那么 OCP 与 ODCC 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否感觉到双方竞争的压力呢?Bill Carter 倒是表现得非常开放。在他看来,最初两家机构的目标并不相同,只是基于同样的领域进行。后来伴随着开放应用的不断拓展,双方的联系逐步加深,也有许多共同的成员。
如今再回头看两者的关系,依然是融合或者说合作的关系更为明显。Bill Carter 也希望未来 OCP 与 ODCC 能够在现有的关系上更进一步,通过开放与合作,共同推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发展。现场,来自领英的 Zaid Ali Kahn 和浪潮郭洪昌都对 Bill Carter 的观点表示赞同,大家都认为目前是非常好的合作时机,也期待通过合作可以推出更适合的标准。
其实除了硬件之外,OCP 同样也关心软件的协同作用。在现场,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张霖涛就表达了对于软件的看法。在他看来,如今 OCP 的标准已经覆盖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从软件的角度来看其相通性较硬件来说更多一些。" 对于不同硬件的组织部分可以通过软件协调起来,使上层应用跑的更无缝,不会被硬件不同所连带。如果我们有了开放标准,有了软件的 API 接口,对于需求的解决也比较简单 "。
负责云架构的英特尔研究院院士 Mohan Kumar 同样赞同张霖涛的观点,除了区域化的差异之外,他更多将软件区别为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在他看来,软件的多样性确实有很多不同地区的需求,包括商业方面的需求都不一样。" 如果我们会有不同的软件的应用,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对软件进行更好的部署和调试 "。
浪潮郭洪昌尤其赞同对于开源技术的应用。在他看来,开源能够帮助人们降低运营成本和支出,对于 OEM 和 ODM 制造商也可以减少资本投入,并能够实现快速的复制、分享、设计和部署。正是得益于这样软硬件层面的协同与配合,才形成了 OCP 社区非常积极正向的循环,使生态系统更加丰富,也使得各个成员之间可以互利共盈。
随着开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浪潮为代表的计算方案提供商的需求和产品也实现了开放化和标准化。从第一款 OCP 标准基于 Intel Skylake 平台的主板到第一款 Olympus 四路服务器再到全球第一个基于 OCP 标准的整机柜管理架构,浪潮一直秉承着开放、创新、合作的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开放计算生态的发展,打造越来越多的标准化数据中心。
正如 Bill Carter 在圆桌沙龙最后所谈到的那样:"OCP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不想妨碍协作,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协作,我们不想成为大家协作的瓶颈,我们需要 OCP 继续扩展,要独立的扩展。今天我看到了中国的 OCP 社区在蓬勃的发展,这是我们想要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可以使得开源的思维方式传承下去 "。
稿件来源:IT 大嘴巴 刘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