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和年轻人分享一些思考与感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说。7 月 21 日下午," 大家的声音 " 系列活动(第四讲)在深圳书城龙岗城举行,徐扬生携散文集《摆渡人》,以 " 从《摆渡人》说起,与青年朋友谈人生 " 为题,与深圳出版集团主要负责人尹昌龙;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校长、" 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 " 邬晓莉对谈。
徐扬生将人生道理用文章娓娓道来
徐扬生,浙江绍兴人,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2013 年起至今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作为享誉国际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徐扬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会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为表彰徐扬生在科学与教育方面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 59425 号小行星 1999 GJ5 命名为 " 徐扬生星 "。
《摆渡人》收录了徐扬生多年来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之余撰写的散文三十余篇,其中大部分是他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期间创作与发表的。徐扬生结合自己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如师如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对于世界、人生、科学、艺术及教育的思考与热爱。
活动开始,尹昌龙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缘起,他曾将《摆渡人》推荐给同事,年轻同事们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写下了很多深刻的感悟。近日恰逢首届深圳书展,全国的好书都来到深圳推介,《摆渡人》作为本土好书,出版集团觉得有必要将其推荐给读者。
作为一位科学家,徐扬生早已著作等身,但是他仍对《摆渡人》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他坦言,这本书是为忙碌的都市人所写,也是为年轻人写的,甚至有很多内容是他向学生 " 学习 " 的产物。在书中,徐扬生将自己多年经历及身边看到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真挚的情感和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循循教导使得这本散文集别具一格。
一位校长送给年轻人的礼物
作为一位校长,邬晓莉也喜欢通过故事给学生们讲述人生道理,但是时间长了,有时会担心自己流于说教。她看了《摆渡人》之后,惊喜于徐校长可以把道理用如此有趣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在她看来,这本书是一位校长对学生深刻的爱。
" 老师爱不爱学生,学生是知道的,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徐扬生说。最初他只是每周和同学们聊天,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感悟,当时几位年轻朋友告诉他可以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将感悟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于是,他开始创作散文,这也是他第一次用中文写作。
徐扬生保持每两周左右写一篇散文,平时工作忙,常常出差,飞机延误的时候是他最常创作的时间:" 我经常在航班晚点的时候开始写文章。飞机上、酒店里也要写,一两个礼拜写一篇,给我的学生看。"
作为一位教育家,徐扬生写作的时候心中常想的是学生和年轻人:" 我有意写得短一点,现在这个时代,人喜欢短的东西。同时,我希望讲一点故事,不让人觉得枯燥,以免年轻人不喜欢看,在故事中提炼一些道理出来,还要有一些教育意义。" 作为专家,徐扬生还在现场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感受,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现场提问环节,有一位学生即将到异国求学,担心自己会孤独,希望两位校长给她一些建议。徐扬生建议:" 首先要和当地人深入交流,其次也要学会享受孤独,只有孤独的人才能创作。" 邬晓莉则希望学生带上《摆渡人》,在读书时就像徐校长在身边敦敦教导。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摄影 杨少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