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读有偶》近期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知名出版人、作家吴鸿的散文随笔集。吴鸿(1964 — 2017),出版人,作家,曾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一生编书无数。著有:《永远的宝贝》《怪哉杂记》《近墨者墨》《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等书。吴鸿生前即希望把他谈读书的文字结集成书,并交代弟弟吴献协助完成,书名也已想好,即《吴读有偶》。2017 年 6 月,因突发疾病去世,吴鸿未能看到此书出版。吴献先生矢志完成其兄遗愿,经过两年精心制作,如今,书终于面世。
《吴读有偶》精选作者 48 篇散文,这些文章都很短小,多为书评、读后感,真诚恳切,言之有物,浸透着一个出版人对书深入骨髓的喜爱。
比如作者谈到在病痛中、在医院的读书状态:" 在输液的三个小时中,《我和阅读谈恋爱》陪我度过,也就是说,我本该痛苦的时候,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等候抽血间,我忍者脚的胀痛,拿出撕下的梁实秋译的《沉思录》中的一页,在黑压压的走廊里消磨时间,读着读着,突然觉得整个医院亮堂了起来。" 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盖过了身体的病痛。他还说:"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躺在医院里输液的时间,不失为是最好的时间。" 这是人情通达的睿智见解。输液可以让人理直气壮地搁下那些要你去担当的、要你去操心的事,心安理得地休息,而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阅读正是休息的最理想的方式。
病痛中的阅读,因为一种境遇的反差而别具一格。从常态来看,书房当然才是阅读的道场。所以作者多次提到他的书房。他说:" 我的书房里有的是大好河山,有的是旖旎的风光,有的是游人如织,有的是朋友在旅行中与我开怀畅谈。""(我的中国梦)就是有一天不上班了,可以在家天天陪着书,东翻翻西翻翻,在自己的书房里旅行。" 他说,当阅读是为了工作,则 " 读什么书得挑了又挑,生怕多占了自己的时间 "。但若是不上班了,在家东翻翻西翻翻,那自然读的就是所谓闲书,于是他就说出了关于闲书的一番见解:" 如果在家人和朋友的眼里,我还有那么一些值得称道、没有让他们失望的地方,那无疑是得益于年少时所读的闲书起的作用。" 他甚至 " 时时担心起女儿,看到她天天为作业所累,心就痛。闲书离她是越来越远,一旦踏入社会,生存的压力,就更少有机会读书了 "。哪个父亲不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女儿?可见在他看来,读书、读闲书有多重要。
书名 " 有偶 " 二字,或亦含 " 德不孤,必有邻 " 之意,读书亦是与人结缘、交心的过程。书中写了很多与文坛朋友交往的趣事,这些事,依然离不开读书、写书以及他的本职工作——做书。在《崔文川的癖与痴》一文开头吴鸿即言:" 张岱有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纵观我半百的人生,所交之友,大多还真是有深情有真气的人。" 四川文坛的作家、诗人,许多与他成为好友。比如诗人龚静染,与他是多年知交,他在文中说,龚静染是一个诗心很重的人,自认识以来,每次在一起,三句话不到,就扯到诗上面去,说诗,写诗,讲诗人。这便是他说的有深情有真气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书中还有很多。而作为四川文化界一位出色的出版人,作者在文中也多次谈到做书的事,其中可见一个做书人的用心。
吴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淘书、谈书、编书、写书,《吴读有偶》写了那些与书有关的日子,这是他最重要的生活。读书识人,与读书人的交往,构成他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生活情态,全在这些文字里。其旷达而不失细腻,睿智而体贴人情,烟火气袅袅而一派天真,字里行间漫不经心之处却有遐思远遁,若细细体味,当能博会心人一笑,是一部难得的性灵小品。而一个真挚、坦荡、仁爱、随性的人,就在文字背后隐隐浮现。
吴鸿生前挚友、著名作家阿来,在为该书所做序《吴鸿去了远处》中说:" 就通过这部品味书的文字,可以再次确认,他读了许多书,但他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作为一个有成就有抱负的出版人,他也不是为编书而读书。他是在通过书而了悟生命。所以才在‘本该痛苦的时候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很早的时候,吴鸿就在病痛中了,所以,奥勒留颇有哲理的话在他那里能引起共鸣:‘要知道一个人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所以,顶长的寿命和顶短的都是一个样 …… 我们放弃的只是顶短暂的一段时间而已。’我们当然应该祝人长寿,但作为同样是身体不太好的人,我更愿意生命显示应有的意义。我理解他在书中所说,当年一查出病来,一出医院,他带着怅惘的心情,下意识去往的地方就是书店。我知道他能在那些有通达人生观的书中去求证意义,生命的意义。"
《吴读有偶》
吴鸿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6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