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宗青)在火炸药领域,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一干就是 60 年。他攻克了火炸药领域多项世界级难题,首创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被业内尊称为 " 火药王 ",发明了 " 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 " 和我国独有 " 远程等模块装药 ",先后 4 次拿下国家级科技大奖,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 21 世纪重放光彩。
△王泽山(右)在给研究人员做指导讲解 资料图片
1960 年,王泽山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毕业,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炮兵工程学院工作。"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既是王泽山献身国防的初心和执著,也是他取得如此多成就的 " 秘诀 "。
王泽山被业内称为 " 火药王 "。他首创了废弃火炸药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途径,利用系列技术方法,制成 20 余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产品和工业炸药、起爆具等民用产品,创造性地解决了废弃和退役的火炸药循环再利用难题,使之成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 " 宝贝疙瘩 "。
低温感发射装药是王泽山的另一个重要发明。这一技术使武器膛压的温度感度大幅下降,发射威力提高了 15%以上,至今仍全面领先于国外。在零下 30 多度的阿拉善地区做实验,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连记录实验的摄像机都 " 罢工 " 了,王泽山在试验场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取得了成功。1996 年,61 岁的王泽山凭借着低温感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我国独有的 " 远程等模块装药 ",也是王泽山的重要科研成果。
耀眼的成就背后,是一位极为朴实的学者。王泽山平日工作的地方就在南京理工大学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他在这里和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研究、商量实验设计,开会到了饭点,就和学生一起吃盒饭,边吃边讨论。而火炸药的一线研究通常是在条件艰苦的外场基地,军人出身的王泽山,在没有热水的老旧宾馆里常常一住半个月。
作为首席科学家,王泽山先后主持并完成了两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对发射药、火炮、弹药及弹道等进行多学科融合,构建了 " 发射装药理论与技术 " 学科分支架构,创建了 " 发射装药学 ",成为身管武器发射能源的理论基础和军械领域首发的装药系列著作。
除了自己埋头做研究,王泽山还先后培养了 100 余名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在本学科领域长期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 " 原理科学、技术先进、产品实现 " 为基本特征的工程学术思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院士工作站及联合研究所,推动了火炸药行业领域的发展。
在身边人的眼里,王泽山像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大脑想的都是火炸药相关的问题。在南理工图书馆馆长张小兵的印象中," 只要他在南京,每天都要来学院办公室工作 "。因为这惊人的勤奋,王泽山得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我国火炮等管身武器傲立世界插上了技术的羽翼。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