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岁的熊先生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经理,平时工作忙,常常加班到深夜,基本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身高 170cm 的他体重达到 170 斤。2016 年 11 月,熊先生在体检中查出脾脏内有肿块,后确诊为淋巴瘤。经过几次化疗,熊先生虽有所好转但又很快恶化复发。日前,熊先生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简称:中山七院)治疗,经过多学科接力治疗,目前患者已经基本康复如初,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6 次化疗病情缓解却再次复发
2016 年 11 月,熊先生在体检中检查出脾脏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复查 CT 和 MRI 判断脾脏肿块和肋骨病灶是恶性病变。之后,肋骨穿刺活检的结果显示为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熊先生一度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但妻子的勇敢给了熊先生抗击疾病的勇气。
2016 年 12 月,熊先生开始进行规律的免疫化疗,共做了 6 个疗程。令人欣慰的是,6 次免疫化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复查 PET-CT 提示,症状完全缓解。
2018 年 8 月 2 日,熊先生结束 4 次维持治疗后复查 PET-CT,结果显示脾脏内多发结节,考虑淋巴瘤复发。熊先生再次被推入绝境。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熊先生先后在深圳一家医院进行了 4 个疗程的挽救性治疗方案,期间还做了脾切除手术。2019 年 2 月,他结束 4 次化疗后复查 PET-CT 结果显示,脾脏术区病灶不但没有缩小,还侵犯了胃、胰、淋巴结等多个部位。
厄运没有停止脚步,熊先生的病情进一步恶化。2019 年 3 月下旬,他开始呕血。经介入血管栓塞治疗虽有好转,但病情继续恶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却一次比一次不理想,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
多学科开启治疗" 接力赛 "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2019 年 3 月下旬,熊先生住进了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入住的第 4 天,熊先生再次出现呕血,一次吐出了 200mL 的鲜血,并出现了头晕、出汗、血压下降的休克症状。经积极抢救后,熊先生病情暂时稳定下来。
消化医学中心立刻为他做急诊胃镜,发现他胃内有巨大溃疡面,范围广,局部止血效果不佳。" 患者出血远不止 200mL,他的胃上布满了肿瘤灶,整个胃壁都僵硬了,失去了弹性,大量出血都通过消化道排出了。" 中山七院院长、消化医学中心何裕隆教授说。为此,中山七院先后组织了 3 次多学科会诊,汇集了中山七院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就熊先生的病情、治疗方式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9 年 4 月 16 日,何裕隆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为熊先生顺利完成长达 12 个小时的 " 全胃切除术 + 结肠脾区 + 胰体尾切除术 + 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 膈肌修补术 "。经过 ICU 团队连续 3 日的艰苦奋战,熊先生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血压回升至正常,转危为安,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之后,医护人员复查胸部 CT 发现,患者左侧胸腔大量包裹性积液、血凝块,左肺被明显压缩,肺不张开。胸外科主任张军航迅速组织团队进行讨论,认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同时胸腔内有大量血肿、血凝块。胸外科团队决定立即急诊手术,止血并清除血肿,使肺重新 " 张开 "。手术历时 7 个多小时,终于在当天午夜结束。看到重新张开的肺组织的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血液内科术后精准化疗
术后熊先生转入血液内科做进一步治疗。血液内科团队为其定了 RICE+Ibrutinib 免疫化疗方案。既可规避诱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又采用最新技术,避免前期化疗药物交叉耐药的风险,增强化疗效果。
化疗的结果如期所料,熊先生整体状态明显好转,腰背疼痛、气紧、食欲减退、虚弱乏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又经过 2 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现在的熊先生基本康复如初,生活可以完全自理,吃饭、睡觉正常,还逐步开始了运动。他展现出疾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吴顺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