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在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等造物领域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这一极具东方韵味的文化符号和遗产在当代设计中可产生出怎样的可能性?8 月 7 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的 " 融 · 榫卯 和合而生 " 展给出了答案。
本次展览集合了多位在当代设计领域见解独到、独立实践的中外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基于中国传统工艺榫卯,将东方文化精髓与国际领先的创新设计结合。展览作品涉及建筑、家具、首饰、灯具、装置等多个领域,不乏令人惊喜的创新创意。
展览的 " 物与物 " 板块通过历史、结构、解构、制作过程等方式向观者传达千年的榫卯智慧。" 物与人 " 汇集了不同人文背景的设计师、艺术家对榫卯进行解构与重组。" 人与人 " 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传达手艺人、设计师、艺术家对于榫卯的解读。此外,展览还特别用 3D 打印还原了几十种榫卯结构供观众亲自动手研究。
据悉,展览联合主办方 " 融设计图书馆 " 是一个由青年设计师和研究员架构起来的公益组织,自 2012 年起每年确立一个传统手工艺材料的研究主题。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表示:" 主动挖掘新兴的设计实践、支持设计人才和拓展设计研究的边界,是设计互联的使命之一。" 本次展览免费对外开放。
" 融 " 系列展览策展人、" 融设计图书馆 " 创始人之一张雷访谈:
深圳晚报:我们看到这个展虽然是基于古老东方营造工艺榫卯,但是在观念和视觉上都有非常强的当代感,好像和一般的传统元素的展览不太一样?
张雷:这个展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它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融 " 计划系列展览本来是给圈内设计师看的,这次是第一次面向公众。我们希望通过前卫的设计实验来影响设计师,再由设计师去影响大众。
深圳晚报:为什么要通过这个展去影响设计师,又通过设计师去影响大众,其中的意义是什么?
张雷:中国的应用创新不错,但原始创新还差很远,这跟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举个例子,某个国产品牌山寨日本无印良品的设计,很遗憾他们没有去山寨中国设计语言,那是因为中国设计师并没有提供可以 copy 的语言。在米兰家具展或者伦敦设计周上,世界设计师像在奥运会上一样在展示这个国家的当代设计,中国的当代设计却处于非常迷离的状态。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的影响来让中国的原始创新得到突破。
深圳晚报:这是不是关系到融设计图书馆的使命?
张雷:融设计图书馆的使命就是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和材料,做成设计的原始基因。在融设计图书馆可以看到来自中国各地的几千种手工艺工具和材料,但是你见不到成品,都是碎片。这些碎片用两个坐标轴连接起来:一个工艺方法坐标轴,一个材料坐标轴。他们都是一个个的基因和原子,设计师可以用它们去做创作。
深圳晚报:" 融 " 系列展览不接受设计师的报名,采用纯邀请制,也不是现成作品参展,需要在一年时间中按题研发展品,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机制?
张雷:这关系到展览的核心目的。" 融 " 系列展览是让各个领域的当代设计师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去创造新的设计语言。所以设计师是否有能力创造新的语言非常重要。" 融 " 展览不会选择纯粹的商业设计师,而是选择独立设计师,因为独立设计师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当然他们还需要对手工艺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而且他的作品是当代的。
深圳晚报:融设计图书馆要通过一系列设计展览课题来解决中国的设计语言问题?
张雷:" 融 " 系列的每一个展览规模都比较小,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给出中国设计语言的终极答案。这个答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的系统,要由千万个设计师去创作。但是我们给出了通向这个答案的一条路,那就是 " 融 "。目前为止已经有 106 位设计师跟随着 " 融 " 计划展览在成长。
深圳晚报:融设计图书馆是有一个设计师库么?你们是怎么把这些设计师找到并连接起来的?
张雷:在 " 融 " 系列展做到第六年时我们发现自己的视野是有限的,所以第七年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十个推荐顾问。设计互联是其中的一位推荐顾问,还有创基金,一些策展人,也包括设计界的媒体,他们每人最多推荐两位设计师。
深圳晚报:" 融 " 系列展览是怎么样去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的?
张雷:我们要给设计师足够的营养,他们才能去创造新的东西。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给设计师营养,刺激设计师,让他们去创新。在第一个阶段的五年时间内对五种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现在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研究中国人对待自然的五种方法(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扎结)。好比最近我们和 150 个设计师在村子里面做了关于中国着色方法的开题,完全是私密进行的。我们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把植物染色、矿物染色、中华五色系统、漆器色彩、铜金属氧化着色、还有陶瓷釉色、玻璃色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明年融图书馆会发布 " 着色 " 展览。我们并不去限制设计师的领域,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首饰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甚至也邀请了交互设计师。语言就是思维的边界,我们希望 " 融 " 系列展让设计师不断打破这个边界。
深圳晚报," 融 " 系列展览有国外和国内两部分,这个展览是怎样的一个体系?
张雷:融设计图书馆有两个计划,一个计划是融的系列设计展,第二个计划是融的驻场设计师计划。" 融 " 系列设计展是把中国设计师带到国外," 融 " 驻场计划是把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带到中国来。所以这个计划发布的时候是在国外展出,在国内的就是和设计互联等机构合作,持续三个月,让大家有时间仔细去消化其中的内容。
深圳晚报:为什么将这次融计划的国内展放在深圳的设计互联,与深圳发达的设计产业有关系么?
张雷:设计互联的地理位置在深圳,但它的辐射并不止于深圳,它对设计界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当然可能深圳市民来得多一些,但是北京等地的设计师很多都会来看这个展。融设计展是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能够长期关注和追随的一个展览。
深圳晚报:你和融图书馆的另外两位创始人为什么要同时兼有设计师和当代设计推动者两种角色?
张雷: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我们不能只推动别人做设计,也不能自己在那闷头做设计,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必须同时发生,我们自己也必须实践。任何课题,品物流形设计团队永远都是最早的实践者,因为只有实践,你才能修正你的方法。
深圳晚报:你们把融设计图书馆和品物流形放在杭州北面的山里,这是基于一种什么考虑?
张雷:融设计图书馆是一个非常纯粹又非常理想主义的机构。如果在上海或者深圳,我们可能房租都交不起。这个地方虽然在山里却很开放,跟世界各地紧密相连。我们会在巴黎、米兰、伦敦等世界各地去办展,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也都会来到山里,比如宜家、sony、施耐德等的设计师都曾来过融设计图书馆的山村里住过 。
展讯:
" 融 · 榫卯 和合而生 "
主办:设计互联,融设计图书馆
展期:2019 年 8 月 7 日 -11 月 10 日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L1 园景展馆(免费开放)
参展设计师:
陈大瑞、董谧、范承宗、方静峰、侯正光、黄明健、梁晨、罗黛诗、骆毓芬、林幸民、谭志鹏、万凌、王俊磊、姚懿桓、袁进华、袁媛、徐乐、翟伟民、张小川、张一品、Mike Wong、Alexandre Chary、Sebastian Marbacher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