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艺出版社于 2019 年 5 月推出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 · 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同名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家庭来到美国建立新生活的历史,也是他们在异域走过的心灵历程。通过姓名这个线索,《同名人》讲述了在细流无声的日子里,两代人的爱与孤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寻找与错失。小说因人气甚佳,于 2006 年被改编为电影,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小说主人公果戈理的父亲艾修克年轻时遭遇一场火车脱轨事故,因为一本《果戈理小说集》而幸免于难。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一切。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毅然离开故土,凭借努力与才智在美国扎下了根。相亲、成婚、生子,因感念果戈理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他给儿子起名 " 果戈理 "。
同中国习俗类似,孟加拉家庭会给孩子起小名。果戈理原本是小名,但因为写有长辈起好大名的信件意外丢失,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大名,也成了他的心病。名字是他身份的象征,既不是孟加拉的,也不是美国的。果戈理想摆脱印度文化的束缚,融入美国文化,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他改了名,离开家,疏远父母,然而得知名字背后的故事后,又深为自责、后悔。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是经历了与几位异国女子的不成功的恋爱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印度女子身边。是这些偶然造就了他,决定了他的人生。他想纠正这些偶然,却终究不能,只能用一生去回味、思考、接受、诠释、理解。
孟加拉人的姓名都有各自的含义。果戈理的父亲名叫艾修克,意为 " 超越悲伤的人 ";母亲名叫阿西玛,乃是 " 无限无极的女子 ";果戈理改名后叫尼基尔,意为 " 完全而包容万有之人 ";妹妹名叫索娜丽,意为 " 金一样的女子 ";妻子名叫毛舒米,意为 " 西南来微风,润湿而清和 "。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就写在名字里。
名字,究竟是什么?
一次就本书的采访中,拉希莉说:"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他(果戈理)终究要接受自己的名字,我也明白了父母赋予你的东西是无法逃避的。这本书并不关乎名字本身。更多的是关于我们从父母身上继承的东西——特定的理念,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基因——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一整套东西,还有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生活,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要逃离自己的本源总是很难的。"
果戈理,这个名字代表了父母对他的爱与期待,也包含了移民无所归属的疏离感。这种感觉将伴随他一生。尽管同属一个家庭,果戈理和父母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一代是移民;一代不是移民。一个从一国迁徙到另一国,失去了原来的生活,重建新的生活,经历了相当的变化,伴随着的是隔膜、孤独;一个生在这个国家,长在这个国家,没有生活的失落和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 " 你从哪里来 " 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这两代人的归属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互不理解。改名是果戈理的逃离,只是如拉希莉所说,逃离本源总是很难。故事结尾处,我们也看到果戈理开始阅读《外套》,这个他一生都在抗拒的俄国同名人的小说。
拉希莉一出道就以笔法纯熟著称,这首部长篇小说同样沉静克制。拉希莉轻描淡写地述说日常、描写细节,甚至会刻意回避情感的大起大落。小说一开始就是孕中的阿西玛自制一种印度常见的杂拌零食,脆米牌麦片、花生加红皮洋葱,拌上盐、柠檬汁和青辣椒丝,但一如往常,总觉得味道缺了点什么。也是这种缺了点什么味道的小吃,让她在日后意识到," 身为外国人,本身就是某种终生未了的妊娠——一种永无休止的等待,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一种长相伴随的郁闷。" 不动声色的书写,却以文字之下暗流涌动的丰沛情感,毫无预兆地将你击中。
《同名人》
(美)裘帕 · 拉希莉 著 吴冰青 卢肖慧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5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