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杨紫在一档采访节目中,谈到自己从前发的朋友圈内容太傻。虽然觉得朋友圈是一个私人的平台,可以发泄一下情绪,但是如果被截屏,感觉会很不好,所以后来设置了 " 三天可见 ",现在将查看范围变成 " 最近一个月 "。
即使这样,作为演员,杨紫还是表示发朋友圈时会 " 考虑考虑 "。像她一样,发个朋友圈都要深谋远虑的人,其实不少,而且眼见着更多起来。
经常使用社交平台的人,多数已经成年,而成年人的喜怒哀乐是不自由的。即使是悲伤,也分轻重缓急,袒露给别人看,不仅要选择倾诉对象,还要讲求方式节制。这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管理情绪的基本礼仪。假如朋友圈的功能包含 " 情绪发泄 "," 姿势好看 " 则是规则之一。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毕竟那是孩子的权利。曾经有一句很鸡汤的流行语,大意是 " 哭要一个人哭,笑要全世界陪你笑 ",同样适用于朋友圈。
假如悲伤时不适宜猛发朋友圈——亲人见了担忧,不是真朋友的 " 朋友 " 看了开怀,那么,欢喜时是不是就能肆意地 " 晒 "?
" 九宫格 " 自拍一定要加上重重滤镜,事业繁忙则必须加班到深夜,而在欧洲某小国发呆看夕阳或喂鸽子,则要显出富贵的悠闲 …… 放眼望去,圈里满是姿态不一的人生赢家,最惨的那个是自己。
久而久之,很惨的自己讨厌看到很成功的别人,除非对方是领导或甲方,否则决不肯轻易点下一个其实不费吹灰之力的赞。当点赞数变得稀疏,发圈炫耀便失去大半动力,发的时候也忍不住犹豫几秒。
通过朋友圈,大概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工作性质、观点倾向、审美情趣甚至文化水平。多数人忌讳袒露,也怕被偷窥,即使分了组,还有可能被截图传播,干脆不发朋友圈,一了百了。
有人观察,目前在朋友圈里最活跃的群体,其实是大爷大妈们,或扎着彩色丝巾海边凹造型,或每日分享自己写的诗词若干。一切以开心为准,不再强求营造人设。对于较少顾虑的人来说,朋友圈是畅快而必要的社交场地,对另一群人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情形。
要么不想发朋友圈,要么着实没时间发——每天发送多条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很容易被解读成太闲,而太闲意味着不被需要,不被需要是失败的典型特征——简直没有比失败更让现代人恐惧的了。
操作简单的朋友圈,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背后折射的是复杂的人性。
ZAKER 南京评论员 宗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