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乾隆时代则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作家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中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 " 盛世 " 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放眼中国史,乾隆无疑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与后者相比乾隆却是最幸运的帝王。他在 25 岁,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继位,在这个过程中既无血腥,也无阴谋,毫无波折。历代帝王中他也是最长寿的,统治时间长达 64 年,占据 18 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在此之前,康熙和雍正经过七十多年的统治,已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乾隆继位之时,清朝政治稳定,经济平稳,既无内忧,又无外患,一切只等他将帝国推上最辉煌的盛世。
乾隆能将清朝推至盛世的顶峰,也和其性格有很大关系。与民间想象的好色、好玩的乾隆不同,乾隆皇帝性格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强,这在历代帝王中更是无与伦比的。乾隆一生生活都很节制,不喜饮酒。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从不以 " 酒 " 字入诗,也不暴饮暴食。另外,乾隆皇帝的私生活也很克制,其后宫管理的非常严格,没有任何妃子敢于恃宠而骄,胡作非为。民间流传的乾隆与香妃的故事想象实在太过丰富,香妃其实是归顺朝廷的回族贵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被选入宫,初封贵人,病逝于乾隆五十三年,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皇帝也是人,而且是面对很多诱惑的人,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很难想象乾隆能将康乾盛世推至鼎盛。
为人理智,反应敏捷,处理问题果断迅速,自制力强让乾隆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在学生时代,乾隆就系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著名帝王,而且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善于读历史,是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集大成者。乾隆的精明给手下的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的官员评价说:" 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皇上患断之太速 "。令历代皇帝头疼的后宫、外戚、权臣、宦官等威胁皇权的因素都在乾隆手上一一解决了。
1755 年,乾隆在一片反对声中决定出兵准噶尔,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准噶尔不灭,清朝整个内陆边疆都不会稳定。经过三年,三次战争,准噶尔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平定准噶尔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 " 全盛 ",这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次大一统。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但是在乾隆盛世光环的掩盖下,有太多的东西却被忽略了。乾隆统治的后期官员腐败、百姓贫困、民间起义不断,盛世开始崩坍。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处于盛世中的大国难以想象的贫穷。
据使团成员约翰 • 巴罗的估算,清朝为使团一行共花费了 17.3 万英镑白银,约 8100 万元人民币。他说因为中国人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 " 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 ",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船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 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乾隆盛世的贫困,除了物质贫困之外,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贫困。18 世纪西方人称之为 " 启蒙时代 " 或 " 革命时代 " ——乾隆十三年,孟德斯鸠发表了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 " 主权在民原则 ";乾隆退位后的第二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民主政体。
18 世纪的世界,人类未来的主流文明正在西方兴起。与之相比,乾隆的统治毫无新意,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更不幸的是,乾隆还沉浸在 " 盛世 " 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未来世界主流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
张宏杰是一个从人性书写历史的高手,把乾隆时代放到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双坐标下去审视,对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在他笔下,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为帝王的乾隆,还能看到一个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乾隆,此外,还有作为诗人、收藏家、旅行家的乾隆,他或宽大仁慈、残忍苛刻,或孝顺、专情,或慈祥、浪漫 ……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越评论说,我看过的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 " 严肃的 ":揪住一个小题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与读者没太大关系。一是所谓 " 通俗的 ":相当野狐禅,成全中国人民崇尚 " 厚黑 " 的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不腐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属于这一类,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 著
重庆出版社 2019 年 7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