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9-03
5.7亿年前大规模造山运动!科学家揭示早期缺氧海洋如何被氧化的奥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空气中的氧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气体。假如没有氧气,地球上将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没有一丝生机。还记得《流浪地球》吗?极寒缺氧的恶劣生存环境迫使人类只能躲进地下城生存。影片中,人们通过从土壤中提取氧气,为地下城提供循环空气。

在地球生命史上,确实曾有过这样的气候。远古地球极端缺氧,在 5.8 — 5.2 亿年前后,氧气却快速增加了。这是怎么回事?9 月 2 日,中英两国科学家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论文,认为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将大量蒸发岩输入海洋。蒸发岩作为一种氧化剂,使得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快速增加,为大型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快速演化提供了基础。

24 亿年前,氧气仅为现代氧含量的 0.001%

地球已经 46 亿岁 " 高龄 " 了。在很久以前,空气中几乎是没有氧气的。所以,此时的地球还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丝绿色。

但很快,在地球 22 亿岁的时候(距今约 24 亿年前)终于发生了一件让人庆幸的事:氧气大量出现了。" 这是著名的‘大氧化事件’。它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气氧含量显著上升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 2 次大气快速增氧事件,才有了占据现代大气含量 21% 的氧气。

这第一次大氧化事件改变了地球。在那之前,可供呼吸的自由氧气分子的含量,还不到现在大气氧含量的 0.001%。大约 24 亿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 1%,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此时,一些低等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产生的氧气一直被大气中的还原性气体通过氧化作用消耗掉。

" 因此,氧气在 1% 的浓度上又持续了近 20 亿年。" 朱茂炎解释说,大气中的氧气永不停歇地产生和消耗,两者的博弈决定大气中氧气的增减。如果产生和消耗的氧气正好可以互相抵消,对大气中的氧气来说,一个循环下来,无增亦无减。

△两次快速增氧事件

5.8 亿年前,氧气剧增,促进了动物演化

直到 5.8 — 5.2 亿年前,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发生,这个平衡才被打破。朱茂炎表示,这第二次增氧事件,使大气氧含量剧增到现在大气氧含量的 60% 以上的水平。大洋全部氧化,多细胞真核生物大辐射、动物的快速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 …… 在这一转折点,地球生命迎来最辉煌的阶段。

前寒武纪海洋中的氧含量为何长期很低?目前学界有一个理论模型,即 " 有机质碳库模型 "。该模型认为,前寒武纪海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是细菌、蓝藻等微生物。它们死亡后的有机质在海水中不断积累,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从而导致缺氧。" 也就是说,前寒武纪海洋中存在一个巨大有机碳库,阻止了氧含量的增加。" 朱茂炎说,这种缺氧的海洋类似于现在的巨大沼泽池,水中大量腐殖的有机质不断消耗着氧气。因此,水质浑浊并缺氧。

那么,浑浊缺氧的前寒武纪海洋是如何变得清澈富含氧气的呢?目前流行的假说认为:5.8 亿 -5.2 亿这段时间,高等动物的出现是关键性因素。它们通过捕食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降低了海水中氧气的消耗,最终导致了氧含量的增加。

不过,该假说与当时大气和海洋氧含量的多次大规模波动,生物的阶段性演化的实际情况却是不一致的。

新研究解释地球早期缺氧海洋如何被氧化

在 9 月 2 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朱茂炎等中英合作团队耗时数年,分析 9 亿年以来全球海水碳酸盐的碳同位素(δ13C)演变过程。他们发现,前寒武纪海洋中的有机碳库在 5.7 亿年之后明显减少,表明该时期深部海洋已经开始氧化。

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球系统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5.7 亿年前后地球上的主要大陆通过拼合形成了一个超级中央造山带,将 8 亿年前后大量沉积的蒸发岩矿物风化剥蚀输入海洋。据介绍,造山带往往形成相对隆起的山脉,风化能力和往海洋输送物质的能力都会明显加强。恰是此时,即 8 亿年前后,地球上沉积了很厚的蒸发岩。

" 富含硫酸盐的蒸发岩是一种氧化剂,可以氧化海水中的有机质。" 朱茂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正因为 5.7 亿年前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富含硫酸盐的蒸发岩才得以进入海水中消耗掉了有机质。因此,产生的氧气就净增了。之后,地球上的氧气重新建立起了平衡,这个平衡一直维持到现在,即产生的氧气跟最终消耗的氧气相互抵消,达到了现在 21% 的可供呼吸的自由氧分子的含量。

(朱茂炎研究院供图 编辑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