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9-05
你知道吗,5.5亿年前的虫虫爬上《自然》杂志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杨名媛 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 / 文 牛华新 / 摄)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三斗坪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发现了 50 枚夷陵虫化石,其中一枚化石上,夷陵虫 " 长眠 " 在爬行途中,它的身后留下了 " 腾挪 " 痕迹。它生命的最后时刻,直到 5.5 亿年后才重见天日。

夷陵虫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名字,其实螃蟹、小龙虾都是它的表亲。" 夷陵虫的发现,把对称分节动物的历史往前推了一千万年,为探索早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9 月 4 日下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图书馆里,古生物学家们讲述了夷陵虫的故事,他们的研究将在北京时间 5 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夷陵虫化石

6 年找到 50 枚神奇动物化石

" 每一锤下去,都不知道会是什么,那是个陌生的地层。"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说。

他说的地层指的是距今 5.8 亿— 5.41 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那时候的生物,个个都是 " 非主流 " ——有的像叶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虫 …… 它们没有头、尾、眼睛、绝大多数都是底栖固着生长。

2013 年,在湖北三斗坪镇,袁训来团队发现一枚奇怪的化石。是植物还是动物?看起来很神秘。" 它结构非常好,当时觉得可能是新类型。之后,不断发现同类型化石,就开始有目的地挖这类化石了。" 袁训来说。

但是,这些神奇生物化石藏在灰岩里,寻找起来不容易。科研团队雇了 20 多个当地老乡一起挖化石,但速度还是慢," 一个星期也挖不到一两块,太难了!锤子没用,我们用风钻等仪器敲石头。"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6 年过去了,他们终于攒了 50 枚化石,其中 35 枚是动物实体,15 枚是遗迹。" 遗迹化石就是动物运动后留下的痕迹。" 陈哲说,这 50 枚化石,让他们揭开了神奇动物的面纱。

△夷陵虫复原图

最早的对称分节动物

化石上,这些生物看起来有点像麦穗,没有头,身体呈对称分布,有中轴,还有倾斜的两叶," 背部略平,两侧呈棒状,腹部宽大 …… 这说明它们是对称、分节的。" 陈哲介绍。

遗迹化石提供了 " 神奇生物 " 是动物的证据。" 它们的身体在海底腾挪,留下一串串痕迹。由于身体比较笨重,它们并不灵活 ……" 现场,陈哲向大家展示了他制作的动图。

" 它们没有头,可能那时候头还没演化出来。" 袁训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虽然没有头,但可以有嘴,它们可以吃海洋里的生物。

陈哲、袁训来他们对比了同一时期的生物,发现这是一类全新的动物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都没有发现形态相同的动物。古生物学家们以发现地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给这种动物取名 " 夷陵虫 "。"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对称分节动物,螃蟹、龙虾都是它的表亲。"

它在 " 旅途 " 中被定格

在 50 枚化石中,有一枚最为独特,前半部分是运动留下的遗迹,后半部分是动物实体。" 这应该是这条虫子最后旅程的见证。" 袁训来说,从化石来看,夷陵虫长 80 公分,在当时算是 " 大型 " 动物。它应该是在前行中死亡的。至于死亡原因,袁训来说,可能这是一条老年虫子,属于自然死亡;也有可能是它在前行时,火山突然爆发导致的。

袁训来说,夷陵虫的发现意义重大,它的发现比之前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对称分节动物的出现,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

" 两侧对称结构使动物身体有了明显区分。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向定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这些变化促进了动物头部化的产生。" 陈哲说。

而身体分节对动物而言,同样意义重大。陈哲说,身体分节后,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才能表现正常。这不仅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编辑 王鹏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