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岁的胡先生去年突发肝癌,由于肿瘤太大,多家医院都表示无法手术治疗,只能给予介入止血等保守治疗,生存期可能仅有 1-2 年。近日,胡先生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车旭教授发现肿瘤太大,残肝体积过小,且大血管像拳头一样包着肿瘤。车旭教授启动了 " 一院两区 " 会诊机制,通过精细的手术切除," 极限保肝 " 方式让一个久病的肝脏获得新生的机会。
胡先生有先天性乙肝,由于身体一直没有不适,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去年 9 月,胡先生突然出现上腹剧烈疼痛,在当地医院急诊就医,超声检查提示肝右叶巨大肝癌破裂出血,由于肿瘤体积巨大,当地医院无法行手术治疗,仅给予介入止血等保守治疗。随后,胡先生先后在当地医院进行了 6 次 TACE(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以及 5 次射频消融术,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更糟糕的是,这些治疗让他的肝脏发生严重粘连。
消融、手术、换肝是目前根治肝癌的三种方式,手术是第一选择。但胡先生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是肿瘤巨大,并且出现过破裂出血,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二是经过早期 11 次的反复治疗,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炎性粘连明显,给原本就十分困难的手术又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三是位置很刁钻,肝脏肿瘤紧紧的被多支血管包绕,像被一只手紧握一样,术中任何一支血管受损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随后,车旭为患者安排了相关检查评估,利用术前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了虚拟手术规划,认为患者虽然肿瘤巨大,但通过精细操作选择性保护残肝组织,仍有根治性切除的可能。谨慎起见,他又联系了副院长蔡建强进行会诊,并邀请了医院知名肝胆外科专家毕新宇教授参加会诊和共同手术。
8 月 21 日,毕新宇教授从北京赶来,与车旭一起在手术台上小心的分离和精细的解剖,在保证足够残肝体积的基础上完整的切除了巨大的肝脏肿瘤,在深圳支援科室建设的北京总院张业繁教授也参加了手术,历经 3 个小时顺利完成了这一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胡先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手术效果非常好,胡先生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并开始进食喝粥,一周后顺利出院。车旭说,患者年轻恢复快,肝脏还会出现再生,坚持抗乙肝病毒治疗,这个久病的肝脏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钟慧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