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张然 / 文 赵杰 / 摄)南京云锦博物馆里,5 米多高的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魔术般穿过丝线的梭子," 通经断纬 " 的织造技艺,惊艳了时光,让人有一种穿越感。
大花楼织机前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位云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叫周双喜,今年 65 岁,从 18 岁开始,从事云锦行业已经 47 年。他的梦想,是让云锦这个世界级非遗能永远流传。
干学徒的时候,其实他想逃
△周双喜
" 干学徒的时候,我还是个大小伙子,叫我去做那么细的针线活,我是想逃的。" 周双喜笑着回忆道,1973 年,他从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时,被分到了云锦研究所。" 我们的师傅都 70 多岁了,我才 18 岁,当时中间已经断了两代人。"
谁也不曾想到,眼前这位国家级传承人与云锦的结缘,不是想象中的一眼笃定,而是带着一丝青少年的叛逆味道。
那个一开始根本坐不住的大小伙子,可能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能陪着云锦熬过那些黯淡的时光。" 那个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云锦,我们租了一个旧厂房在里面织,路过的人听到里面叮铃哐当,挂的全是绳子,就说‘呦,磨豆腐的’。" 周双喜坦言,当时厂里有时候工资都发不出来,最少的时候只剩两台织机,好多人都转行了。
转机在 1980 年。" 国家文物局要复制定陵那批东西,就把我们云锦研究所定为丝绸文物复制基地,国家拨了 30 万资金。" 为了复刻定陵文物,周双喜曾经十几次下地宫测量。" 龙袍刚挖出来很鲜艳,很快就变成咖啡色的了。当时都靠发掘报告,在第一时间记录下颜色、花型。我们蒙一层纸在龙袍上,摹下花纹,残缺的地方等回来以后再把它勾全,还要用分析镜去分析它是什么材料织的,哪种植物染料染的。" 从接到任务,到第一件龙袍复制完成,周双喜用了三年时间。
续织的半件龙袍,让他对云锦一生笃定
当时,周双喜的师傅也接到了复制其中一件龙袍的任务,但织了一半,人就病了,是肝癌晚期。" 去看他的时候,人特别瘦,已经有腹水了,不能再干了。师傅一看到我就哭了,他说,龙袍织了一半怎么搞啊?我看了也很难受,就说你别急,好好养病,你那一半龙袍我来帮你织。"
师傅听到这句承诺,立马把自己的工具拿出来,递给周双喜,庄重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两代手艺人的交接。" 那把梭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是我们所有老师傅当中最年轻的,他去世了以后,老一辈的师傅就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肩上的责任重了,我要是不干了,就没人干了。" 回忆起那场病床前的交接,周双喜的心里依然五味杂陈,就是在那一刻,他真正对云锦产生了感情。
其实一般来说,一件龙袍从头到尾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两个人做出来的色彩、疏密都会不统一。" 我和师傅一起织的这件龙袍,后来交给了十三陵,应该说我们合作得还是很默契的,人家也比较认可。"
△周双喜和徒弟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那个曾经想逃的大男孩,早已将经纬织入生命。一晃眼,他现在也成为师傅了,徒弟还是个南京大学研究生。他常常和徒弟说:" 我的师傅干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云锦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这门手艺活,织是靠双手,更要用心,这样织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灵魂。"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