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15
深晚报道丨在深圳,最带劲的东西是什么?来OCT-LOFT听艺术与设计对对碰100问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创办 7 年、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创意交流平台的 " 一人一世界 ",在新的一季里迎来了惊艳转身—— OCT-LOFT" 一人一世界 " 讲座第 20 季将以问答的形式推出跨界特别场,于 9 月 12 日、17 日、18 日、19 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相继亮相。

本次 " 一人一世界 " 讲座第 20 季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特邀《打边炉》创始人、评论人钟刚担任策划,主题为 " 对对碰:深圳艺术和设计的 100 个问题 "。黄扬、梁铨、李燎、刘晓都、刘珩、周力、薛峰、张宇星八位活跃在深圳艺术和设计领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将互相向对方提问,四场活动以 100 个问答的形式,积极回应深圳当前艺术设计的创作和生态问题。

" 一人一世界 "

开启艺术与设计的跨界对话

深圳的城市文化经历了 40 年的沉积和发酵,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这个城市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最近几年,深圳的艺术发展受到外界瞩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是深圳设计师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事业积极的推动者,不断介入和推动艺术生态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向深圳迁徙,他们的作品和观念正在塑造这个城市有别于过去的现象、内在以及未来。

新兴的艺术家群体和这个城市的设计师群体有越来越多的交集,但由于行业界别和专业的限制,他们被视为两个行业,彼此之间互相想象,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供他们展开积极且深入的交流。

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所处的园区现状,正显现和呼应了当前这座城市的艺术和设计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创意设计产业园区,设计师是这里的主力群体,作为一个艺术文化活动的密集发生地,这里也吸引着艺术家纷纷进驻,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处共生,亦让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作为深圳文化地标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立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 " 一人一世界 " 讲座系列,在第 20 季的特别版中积极回应了当前深圳艺术和设计的现状。在 " 对对碰 " 活动中,受邀者拥有 45 分钟,向对方提出 10 个问题,同时每场活动有半个小时由观众发问,观众享有 5 个提问机会。四场活动,持续四个晚上,合计提出 100 个问题。新颖的交流形式和辛辣的问题,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大家报名踊跃,不少场次在预告发布后即告满员。

" 二人小宇宙 "

辛辣提问,积极回应深圳创作生态

9 月 12 日,艺术家薛峰和设计师刘珩以《在深圳,创作的源泉来自何方?》为主题,开启了本季 " 一人一世界 " 的首场讲座。

▲设计师刘珩(左)和艺术家薛峰

2017 年,艺术家薛峰将工作室搬到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对门即是刘珩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作为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他们面对创作所带来的压力、焦虑以及危机,有切身的体会和思考。艺术家薛峰和建筑师刘珩以 " 创作 " 为核心,向对方提问。他们将自己对邻居的好奇以及自身的困惑都抛向了对方,现场呈现出思想的交锋火花。

活动当天,刘珩讲述了她为何会来到深圳。其实广州是她的家,从南沙搬来深圳的时候,她有选择过是回广州还是来深圳。" 我这个人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很怕重复性,很怕熟悉的东西。深圳,是没有人可以认识我的地方,这个地方给我一种自由感,身心处于比较轻松、自由的状态,你才可能有创作的激情。"

薛峰在回答关于阅读的提问时说, 2017 年,他初来深圳,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看了一整套的马尔克斯。" 我觉得阅读给我带来一个环境,同时也给我带来新的现实思考。我曾经认为租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这么贵的工作室,吃瓜子应该是吃不起的,没有时间看书。恰恰相反的是,在这个现实当中我内心中需求的很多东西是靠阅读完成的,阅读让我突然找到了一个空间感。后来看很多书的时候,发现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必然,当你跟文字发生关系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总结,把它想象成作者,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三场讲座

继续探讨在深圳创作的源动力

9 月 17 日的第二场讲座,由艺术家李燎和设计师黄扬联袂对谈《在深圳,工作背后的发动机是什么》。艺术家李燎曾 " 潜伏 " 富士康 45 天,他对深圳城市文化有持续的观察和创作上的行动;平面设计师黄扬则是见证了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但他近年来在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 不务正业 ",开辟了一个隐秘的艺术空间。善于关注生活日常并融入创作的两人,将这般洞察力揉进相互的提问中:" 设计是有用还是无用 "" 审美如何变成权力 "" 是不是越有钱越好看 "" 艺术作品不好卖是否会焦虑 "…… 关于创作的源动力在这些辛辣问题中得以窥见。

9 月 18 日亮相的艺术家梁铨和设计师张宇星,则回应当前深圳艺术和设计跨界交融的可能性。艺术和设计的联合,彼此之间是互相拯救,还只是为了跨界而跨界,画家梁铨,认为艺术设计各个领域都具备互相拯救的因素,建筑、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妙;而拥有建筑设计师、诗人、策展人、艺术评论人等多个身份的张宇星,深感艺术可能拯救不了建筑,但也抛出了艺术对人的内在、社会的外在是否有拯救作用的探讨之邀。

本季 " 一人一世界 " 的最后一场,将于 9 月 19 日由艺术家周力和建筑师刘晓都带来收官 " 碰撞 ",他们都还有另外一个公职,周力是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刘晓都是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他们从项目案例谈到策划创作,从身份定义聊到生活状态,不避忌设计师与甲方的话题,也不掩饰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 带劲 " 的东西就在这棋逢对手的碰撞中呈现出来。

OCT-LOFT" 一人一世界 " 讲座系列自 2012 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 19 季超过 75 场次,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意行业的互动和成长。此次第 20 季,形式由 " 一人主讲 " 进阶为 " 二人对谈 ",加料创新,值得期待。一人一世界,二人小宇宙,这 100 个问答,是一次观念激荡,也会是一次思想对流,更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沉积和结晶。

排期附录:

一人一世界 OCT-LOFT 设计师讲座第 20 季

主题:对对碰:深圳艺术和设计的 100 个问题

主办: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协办:打边炉 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

场地支持: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时间:2019 年 9 月 12 日、17 日、18 日、19 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 E5 栋西侧一楼创意空间

第一场:9 月 12 日周四 19:30-21:30

《在深圳,创作的源泉来自何方?》

薛峰 x 刘珩

薛峰,艺术家。1973 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海,1997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 毕业后留校任教,2017 年起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刘珩,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创建人和主持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9 年弗瑞德曼实践教授教席。

第二场:9 月 17 日周二 19:30-21:30

《在深圳,工作背后的发动机是什么?》

李燎 x 黄扬

李燎,艺术家。1982 年生于湖北洪湖,2005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黄扬,平面设计师,黄扬设计工作室创建合伙人,创意总监。明天见贸易有限公司创建合伙人。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第三场:9 月 18 日周三 19:30-21:30

《在深圳,艺术和设计可以互相拯救吗?》

梁铨 X 张宇星

梁铨,艺术家。1948 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曾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95 年起供职于深圳画院,现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张宇星,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和主持设计师。诗人、策展人、建筑 / 城市 / 艺术评论人。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第四场:9 月 19 日周四 19:30-21:30

《在深圳,最带劲的东西是什么?》

周力 x 刘晓都

周力,艺术家。1995 年至 2003 年生活和工作于法国,2003 年起生活和工作于深圳。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工作室。

刘晓都,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总策展人之一,UABB 学术委员。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