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星 " 的最高境界是什么?9 月 16 日发生在湖南农业大学的一幕,给出了答案。
当天,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上演 " 大型追星现场 "。袁隆平在讲话中告诫学生要躬行实践、厚积薄发,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多到田间走走。作为 " 杂交水稻之父 "、湖南农业大学的双聘院士,袁隆平说的这番话平实而走心。人们追的是 " 袁隆平 " 这三个字,更是老人用一生书写的民生情怀、家国情怀。
就在这个月初,袁隆平度过了 90 岁的生日。在叙述生日愿望时,他说:第一是向亩产 1200 公斤攻关;第二就是希望杂交水稻能够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作贡献。许下两大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90 岁的人了,一没所谓的颜值,二没彪悍的演技或歌喉。高龄如此,还被热追,还没有过气,这样的例子,恐不多见。但凡 " 明星 ",皆有代表作,一部影视剧、一本书、一首歌 …… 而袁隆平的 " 代表作 " 则是世间最平凡也最了不起、最有形也最无形的——当人们吞咽着饭粒的时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世间杰作就该是这个样子:触及我们的肠胃,也触及我们的梦想。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个历史性的进程,令国人为之骄傲。其间出现了太多的 " 巨星 ",而袁隆平就是响当当的一位。
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人们在追 " 星 ",不如说是在和每一个领域的侠之大者交心,并向他们致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年来,袁隆平每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都让人感慨他的有情有义心系天下。谁能想到,十多年前,他身上习惯性穿着的只是十五元的衬衫。可是," 十五元 " 裹着的身躯,却时时散发着为苍生而思而作的惊人能量。这样的人,岂不可爱?岂不可敬?
追星,大概是当下最容易办到、最不需 " 教 " 的事。那种爹娘可忘明星不可忘、挤碎机场玻璃只为睹红颜的追星糗事,或许说明了某些追星族的 " 黏度 "" 忠诚度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做法,已经背离了初衷。
当然不能强求所有的追星族追谁不追谁,但值得一提的是," 追星 " 的境界大不同。
家国情怀和民生情怀始终荡漾在大江大河上,温暖着我们的视线。" 袁隆平 " 们的人生叙事,正无声地诠释着这些情怀。" 多到田间走走 " 和走入祖国的 " 星空 ",感受壮美内涵,同样有意义。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