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老的技法,染出时尚的布匹,这是不少手艺人的梦想,而放弃稳定工作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杨成兰,不仅做到了,还帮助当地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年多前,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成兰,还在贵阳当老师,而后她决定放弃这个稳定的工作,辞职回到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老家,理由简单又似乎难以理解——返乡创业,建侗布织染作坊。
和大多数创业成功的故事类似,开头与结尾,有着迥异的情节。与两位好友合作,在杨成兰的老木屋,几个人开始了织梦之旅。人手欠缺、技术难学、资金紧张、市场遇冷,在迟迟没有打开市场后,另外两个合伙人提前退场。
更大的压力随着而来,家人反对、乡亲误解,好在丈夫吴方俊选择站在杨成兰这边。第一笔订单来自她的大学老师,在与对方反复确认,这不是友情订单后,杨成兰仿佛找到了方向。
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杨成兰不断学习侗族人传承千年的古法织布,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各个环节和技巧,琢磨其中繁琐的工艺。" 刚开始的时候,一有时间就坐上织布机,感觉织布机已经不是工具,是伙伴。" 杨成兰说。
在杨成兰的印象里,侗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印染作坊,侗族妇女们种植蓝靛、纺纱织布、染布晒布,这是衡量她们贤惠与否的生活技能。在侗族人的生活在婚丧嫁娶和人情往来当中,也把侗布还往往被当作礼品,手艺好坏也注定会被品评," 这是我坚持回来的原因,我不想让自己民族的技艺,就这样消失了。"
在现实当中遇冷,杨成兰归结为侗布在村寨里没有稀缺性,她想到了互联网,夫妻俩在网上注册了 " 倚山人 " 侗布织染工作室,将纯手工制作的侗布成品照片,上传到网上去展示。随后,订单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海外订单。
订单不断增多后,杨成兰首先想到村里的老人——她们手艺娴熟,技术过硬,时间充沛。让她们利用农闲时间织布,自己负责回收和销售。杨成兰还组织村里的年轻妇女,到工作室里学习织染技艺,学成后再分配订单,让她们在家里面完成,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实现创收。直到现在,她仍然坚持所有参与织布的妇女,继续种田养猪,不脱产织布。
三月种棉,八月摘花,这是制作侗布原材料棉花的生长规律。摘下棉花后,要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把纱线织成土布。也就是说,传统侗布都要经过种棉、纺纱、织布、染色、捶布等工序制作而成。
在种棉这个环节当中,杨成兰与村民们合作,实现了所有原材料都在当地种收,带动了不少村民脱贫致富。染布时,要加入蓝靛,反复浸染后再清洗晒干,布匹才能最终上色。去年因场地狭小,人手有限,植物染料不足,杨成兰不得不放弃部分大额订单。
前后投入超过四百万,通过翻修重组六栋老房子,杨成兰新工作室现在已经投用,这个周边面积加起来超过 10 亩地的工作室,具备了种植、染坊、织坊、晾晒、体验、设计等功能。随着订单增加,植物染料蓝靛草的需求量也变得更大——杨成兰去年组织村民种植三十余亩,今年她在丰登村及周边村寨,组织村民种植蓝靛草超过 1200 亩,丰收之后的产值,多达一百多万元。
除了传统的蓝靛草,杨成兰还将柿子皮、密蒙花、朱砂根块等原,料蒸煮或捣烂挤汁,用以染成褐色、浅黄色等布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增收的机会。新工作室的一楼里,堆满新鲜采摘而来的柿子。杨成兰的工作室,去年带动 260 余人就业,销售收入超过 200 万元。
秋高气爽,晴日甚多,这是晾晒侗布的好时节。在杨成兰新建的工作室里,到处飘荡着 " 侗布蓝 ",还有不少客户从外地寄来衣物,让她进行染色。" 植物染的触感柔软光滑,经过数次浸泡之后,色彩层次感更丰富,还带有植物独有的清香。" 杨成兰说," 现在我们的订单主要来自海外,有日本、韩国、意大利等。"
手工织出的侗布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侗布轻柔的手感,自然的图案,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杨成兰的成功,也让当地部分村民丰收了——他们扩大面积,种植棉花、蓝靛草和柿子树。" 我们对蓝靛染料需求量很大,镇里正在规划准备全镇范围内种植蓝靛,这也算绿色产业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吧。" 杨成兰说。
传统织布染布的技艺没有消失,杨成兰的梦想也还在继续。村民们丰收的表情,或许年年都会翻新。
侗布作坊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
侗布订购电话:15329752697
联系人 : 杨成兰
文字 |吴再忠 图片 |张志红 视频 |张鑫 张强
实习生 |张玺 王维
文字编辑| 柴潇蕾 美术编辑| 管配 编审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