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09-24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节”有望每年定期举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9 月 24 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会上听取关于《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的说明。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要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建共享民生家园。省人民政府拟将每年定期举办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节 "。同时,严禁在大运河苏中苏北段设置入河排污口,提高沿线产业准入门槛。

建设文化长廊,拟每年定期举办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节 "

江苏是整个大运河开凿历史最早、文化品位最高、代表性标志最集中和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省份,共有 7 个遗产区、28 个遗产点段。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如何建设好?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决定(草案)》共 26 条,总则性规定 4 条,实体性规定 14 条,制度性规定 7 条。其中,实体性规定明确了要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

在文化长廊建设中,针对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协调难和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应报不报、未批先建等问题,规定实行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工程建设考古前置制度、遗产保护影响评估制度。

同时,各地应当建设完善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非遗馆、遗址公园等展陈设施。引导和支持沿线地区打造楚汉文化高地、淮扬文化高地、吴越文化高地、金陵文化高地。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建设数字化、可视化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省人民政府每年定期举办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节 "。有关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举办相应活动。

建设生态长廊,苏中苏北段严禁设置入河排污口

在生态长廊建设中,加强对大运河主河道两岸的生态空间管控,对滨河生态空间和核心监控区分别明确了禁止和限制性规定。比如,在滨河生态空间内严控新增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将核心监控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限期拆除违规占压河道本体和岸线的建(构)筑物,严禁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等开发项目,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工矿企业。

同时,借鉴长江生态保护的经验做法,大运河苏中苏北段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现有入河排污口应当予以拆除。大运河苏南段禁止新设入河排污口,逐步减少现有排污口。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工作规范和监管体系,禁止排放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依法查处偷排漏排行为。

建设旅游长廊,塑造 " 千年运河 • 水韵江苏 " 品牌形象

在旅游长廊建设中,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决定(草案)》中提出,文旅部门应当依托历史街区、枕河人家、码头古渡、河湖湿地等原真性景观,整体塑造 " 千年运河 • 水韵江苏 " 旅游品牌形象,让江苏大运河成为国内外运河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

具体来看,相关部门应当推进大运河旅游风景道路规划建设,发展旅游专线,开发大运河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建设水上游览专门码头、生态骑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等休闲慢行绿道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大运河水上游览体系建设。

支持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利用大运河两岸老旧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展大运河中医药特色旅游、养老度假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

发展绿色产业,留住乡愁记忆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决定(草案)》又对提升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作出了鼓励和引导性规定。为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明确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标省标的大运河沿线产业准入门槛。鼓励大运河沿线地区加快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防止大运河沿线农村住房改造过程中出现 " 拆村落建营房 " 等问题,对建设传承运河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幸福家园也作出了鼓励和引导性规定。

加强区域联动,完善监督管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不是割裂的。《决定(草案)》也明确规定应当按照 " 一带一路 " 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全域旅游为纽带,建立完善相邻设区的市之间、县(市、区)之间和跨省界的水域联巡联防联治协调机制,开展跨区域多层次交流合作。

同时在监督管理上,明确规定应当建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及沿线分中心,共建共享统一的全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文化遗产巡查督办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河湖长制综合监管作用。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编辑 李蔚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