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26
深晚报道 | 500年历史旧村将变身文旅胜地 罗湖借力城市更新“颜值”和“内涵”大提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9 月 26 日,罗湖 " 双周发布 " 聚焦罗湖城市更新,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党组书记 、局长陈磊峰做主题发布。

据悉,罗湖区城市更新已列入计划项目 77 个,完成区级计划审批项目 27 个 ,完成区级规划审批项目 32 个 ,已通过市建环委审批项目 60 个,罗湖区正借力城市更新,实现蝶变。

上篇:近年来罗湖最大城市更新项目投资 208 亿元

湖贝地标塔 2028 年落成

9 月 26 日,湖贝城市更新统筹片区项目一期正式动工。

该项目位于罗湖中心城区的核心地段,东至文锦中路,西靠东门中路,南临深南东路,整个项目占地面积 40 公顷,拆除用地面积 30 公顷,是全市仅有的两个统筹片区之一。

其实,这个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2 年,在长达十年的编制历程中规划始终秉持 "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 的原则。

湖贝统筹片区是定位为打造为传承历史文脉的人文艺术中心,建设成为新兴业态聚集的国际消费核心区。

湖贝项目将分四期建设预计 2030 年建设完成。其中一期总占地面积 8.8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0.5 万平方米,投资额 208 亿,预计在 2024 年建成,湖贝地标塔楼预计 2028 年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湖贝统筹片区项目总投资 700 亿元,将提供 120 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提供 8.1 万平方米保障房,提供 5.2 万个就业岗位,整合 5 条地铁线,划定 1.4 万平方米的旧村保护和活化范围,特别是还提供了 4 万平方米的大型文化设施,在中间形成了一个 7 万平方米的泛湖贝文化公园。

作为罗湖区目前体量最大的一个旧改项目,湖贝统筹片区项目亮点多多。

亮点一:公众参与 开门规划

过往十年,湖贝历经传统规划到开门规划的转变,以实践探索了一条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创新路径。通过与人大代表和第三方专业人士多次座谈交流,搭建政府、公众与利益主体面对面的沟通平台。

围绕湖贝旧村的拆留问题,还开展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业界大讨论,开启了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的先河。

同时,罗湖举办了多场专家评审、院士报告及国际咨询会,反复论证方案的合理性,最终促成了旧村保护的广泛共识,优化形成了旧村原址保护与地区发展并重的更新方案。

亮点二:紧凑集约 新旧共生

湖贝项目规划区别于过往城中村改造高密均质、风貌趋同的空间模式,湖贝内公园原址将保留活化广府文化的旧村,展现一个纯正岭南建筑韵味的村落。

将围绕公园布局退台式地景商业及大型文化设施,以连廊相连,营造旧村、公园与商业 " 三位一体、无界融合 " 的人文公共绿心,结合湖贝文化公园,面向深南大道形成 200 米宽的公共开放空间。

这里将采用无围墙、小街区的商业布局,串联多个口袋公园,延续罗湖传统的街道体验。利用多首层开放式街区,让垂直立体的公共空间增添繁华魅力。

同时,规划倡导地上与地下空间、市政及景观四个一体化的创新设计理念,通过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构建站城一体的强大交通基盘。

亮点三: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文旅胜地

湖贝南坊旧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现存三纵八横的村落格局、怀月张公祠以及上百间特色民居,是典型的广府系、坊巷式排屋村。

为了保护和活化旧村,罗湖下了一番功夫,规划运用三维激光测绘、无人机摄影技术,全方位采集旧村信息,识别特色风貌保护要素,明确街巷尺度、空间肌理、建筑高度等控制要求,纳入刚性管控。

活化后的湖贝旧村,将是一个向市民开放,让大众自由活动的传统建筑风貌区。

具体来说,湖贝旧村将有如下变与不变:旧村将注重保留原有的地貌肌理,传承三纵八横的街巷格局;挖掘现有传统元素,融合岭南建筑特色,修复破旧的房屋;利用旧石材铺设街巷,延续旧村风貌和空间尺度;怀月张公祠将修旧如旧,变身历史氛围浓厚的人文场所;修缮牌坊与月池,再现湖贝大围 " 背山面水 " 的风水格局。

亮点四:打造产业高地 文化地标

湖贝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 220 万平方米(地下 20 万平方米),将成为未来全球范围内,千万级人口城市主城区屈指可数的标志性都市综合体。

这里将引入大型总部企业和国际机构,打造多元顶级产业聚集的总部基地;巩固提升罗湖区金融、商服、商贸等三大产业,为罗湖经济注入新动力;规划建设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的大型文化设施,引入世界级展览及剧目;湖贝规划有 49 万平方米的商业,扩容并升级东门商圈,打造多元业态的国际潮流消费中心。

亮点五:高标准公共配套 打造民生典范

湖贝项目规划 7.9 万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将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配套。同时,市政设施全面更新,为罗湖核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将通过建设海绵设施,实现水文生态修复等。

湖贝项目也是罗湖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整个辖区面积 78.75 平方公里,建成区仅为 35.08 平方公里,呈现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格局。在发展过程中,罗湖以城市更新改革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推动城区实现蝶变腾飞。

中篇:罗湖城市更新 2015 年起步

带动罗湖 " 颜值 " 和 " 内涵 " 同步提升

陈磊峰介绍,罗湖城市更新实践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旧城改造先行期、城市更新探索期、强区放权改革期。

2015 年 8 月 29 日,市政府下发 279 号令《关于在罗湖区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改革试点的决定》,率先在罗湖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罗湖区迅速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

轰轰烈烈的改革,打破了原本固化的条条框框,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罗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效。

成效一:产业空间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罗湖区城市更新已列入计划项目 77 个,完成区级计划审批项目 27 个 ,完成区级规划审批项目 32 个 ,已通过市建环委审批项目 60 个。

▲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首批释放出 31.6 万平方米连片用地。

成效二:民生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市更新项目将给罗湖新增公共配套设施约 25 万平方米,此外新增中小学 7 所,规划市政道路 77 条,公交首末站 10 个。

成效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罗湖区 2016 — 2018 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 122 亿元、154 亿元、130 亿元。2019 年 1-8 月份完成城市更新投资额 116.76 亿元,占全区固投总额的 51.6%,预计全年完成固投 160 亿元。

成效四:城区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罗湖就是这样,通过绿色更新守护罗湖 " 一半山水一半城 " 底色,通过微更新实现历史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

未来,罗湖将通过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打造 " 两轴三带 " 的总体空间布局。

两轴指布吉河岸新型消费发展轴、大东湖旅游生态轴。三带指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深港口岸经济带。

同时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城市更新从自发向有序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功能提升、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安全生产四个联动转变。通过城市更新把产业做强、城市做精、消费做旺、民生做好,让城区焕发新生机。

下篇:未来,罗湖城市更新推行五大举措

举措一:抢机遇

在口岸经济带建设、深港合作上展现 " 新成效 "

结合湾区战略,发展口岸经济。开展口岸经济带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实施路径研究,沿深圳河串联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通过更新优化片区环境和服务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口岸经济带。

加强深港合作,区域协同发展。发挥罗湖与香港紧密联系的传统优势,对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深南东 - 新秀片区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推进空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借助高铁、地铁规划,提升交通服务。协调轨道 11 号线调整引入罗湖口岸;积极推动深圳火车站融入国家高铁网络在罗湖布站。

举措二:抓重点

在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上实现 " 新提升 "

罗湖将加快推进湖贝、蔡屋围两大统筹片区的更新改造;结合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改造探索枢纽融合消费新发展模式;推动 " 笋岗 - 清水河 " 重点片区大变革,全力推动清水河科创智慧城的规划建设。

举措三:谋创新

在老城区更新方式上开展 " 新探索 "

罗湖将做好历史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通过有机更新、微改造等更多地现地域特色,在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体现特色风貌,让罗湖更有文化魅力和人文内涵。

举措四:促发展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上有 " 新作为 "

罗湖将坚持更新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抓好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产业项目实施,重点推动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项目实施进程。

举措五:优环境

在引领城区可持续发展上树立 " 新标杆 "

罗湖将全力协调,积极破解木头龙、金钻豪园等历史遗留难题,加快项目实施。

罗湖也将通过更新促进生态廊道的缝合,促进罗湖水系、绿地系统更完善;将完成布吉河综合发展规划、笔架山河上盖沿线更新改造规划编制。

大片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高品质、高水平、高标准的项目将为全面推动罗湖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添砖加瓦、贡献罗湖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易 芬 罗湖区新闻中心 / 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