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27
深晚报道 | 相亲相爱70年:新中国时代变迁中的爱情与婚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年代的爱情都带着那个年代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70 年峥嵘岁月,70 年幸福追寻,中华民族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珍爱网联合深圳晚报策划了 " 相亲相爱 70 年 " 专题,采访不同时代国人的婚恋故事,从天南海北百姓的故事里看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从跨越历史长河的时代背景中,感悟美好爱情和幸福人生。

▲相亲相爱 70 年,珍爱网献礼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限量单品潮袋。

相亲相爱 70 年,国人结婚的物质条件可谓节节攀升: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36 条腿 "、七十年代 " 三转一响 "、90 年代彩电空调录像机 " 三大件 ",到 21 世纪的 " 有车有房有存款 ",结婚的物质要求似乎随着时代进步而水涨船高。

据珍爱网调研数据显示,在 2019 年的今天,78.29% 的单身男女表示:" 只要人对了,有没有车房无所谓。" 可见爱情才是维系婚恋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相亲相爱 70 年,人们相亲的方式不停更新换代。从 " 父母包办 "" 见一面就定亲 " 到 " 自由恋爱 "" 鸿雁传书 ",再到今天这个时代的 " 移动互联网社交 "" 全球村恋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身异性的交流越来越便捷。" 互联网相亲 " 催生了婚恋社交老品牌珍爱网,更加多样化、年轻化的脱单玩法,使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爱情,也让脱单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亲相爱 70 年,脱单技能也不断刷新:旧时代的人喜欢上了谁,经常上门劳动献殷勤;经济发展起来之后,送礼物更能赢得对方的芳心;而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对象,会主动上网学习脱单技能。为了帮助单身男女快速脱单,珍爱网 APP 里的珍爱学堂门庭若市,5000 位专业红娘不仅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还兼任脱单技能训练和婚恋关系辅导的工作。

作为国内知名婚恋网站,珍爱网 APP 的月活人数已突破 660 万,持续领跑婚恋市场。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用 " 相亲相爱 70 年 " 献礼祖国,站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间,回顾历史上不同年代爱的方式,祝福爱情甜蜜,祝福婚姻幸福!以小家的和谐促大国繁盛,也正是大国的富强昌盛保障了每一个小家的幸福。

【1950 年代】

结婚时间:上世纪 50 年代

婚恋风格:家长包办一切从简

地点:山东省

领结婚证时第一次相见

66 年时光不老爱情永在

9 月 22 日 6 时,85 岁老人侯景钦和妻子杜富荣早早起床在小区门口等待着,在他们这代人眼中,接受采访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

" 没想到你们会对我们这些在 50 年代结婚人的爱情故事感兴趣。" 侯景钦笑着说。

据珍爱网提供的数据反映,上世纪 50 年代的城镇人,婚姻大多数由父母包办完成,自由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奢侈品 "。而且在那个年代,工人或军人身份的未婚男子非常吃香。

新中国成立后,侯景钦成为山东省济宁市南阳湖农场的员工。虽然经济条件差,但是他身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帅气,有不少媒人帮他介绍对象。

1953 年,杜富荣的父亲从媒人那里了解了侯景钦的情况。" 当时我母亲已经过世,媒人跟我父亲说这个小伙子长得不错,还是个工人,和你家姑娘非常般配。" 杜富荣笑着说,双方家长随后先约见,果然两家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敲定了这门婚事。

杜富荣的父亲是商人,家中成员都是城里人。知道要嫁到农场时,杜富荣是非常不乐意的。后来在父亲的劝说下,杜富荣才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

上世纪 50 年代的新中国,一切崭新犹如新的生命,结婚证这个新生事物开始进入老百姓的婚姻中。领结婚证的时候是侯杜二人第一次见面,杜富荣发现侯景钦是一位非常本分的 " 俊后生 ",她打消掉了心里最后一丝疑虑,心甘情愿成为侯景钦的新娘。

" 那时候结婚非常朴素,只需要床、被子、脸盆等东西就可以了,摆酒请人吃饭这种情况都很少见。由于我家境一般,结婚的新床、新被子都是借的,结完婚还要还回去,也没给彩礼。" 侯景钦说。

" 哪里是家境一般,他当时太穷了,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 听到老伴的话,杜富荣打断道。

杜富荣家中经济条件不错,父亲雇人敲锣打鼓、用八人抬花轿将她送至侯景钦家中,还附赠一份贵重的嫁妆。一般人家嫁女儿,嫁妆就是几件日用品加粗布新衣服,杜富荣的嫁妆则有银币、绸缎织成的衣物,可惜经常干家务、农活,这些衣服杜富荣最终也没穿过几次。

" 花轿抬入侯景钦的村庄时,全村人都出来看,村里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 侯景钦表示。拜天地、喝交杯酒、入洞房,侯景钦和杜富荣成为正式夫妻。

结婚后,侯景钦工作地点和家有 50 多公里的距离,侯景钦每个月将每周一天的假期攒到一起走路回到家,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时光不老,爱情永在。经过近 70 年的婚姻生活,侯景钦和杜富荣虽然偶有吵架,但从未伤过和气。侯景钦 80 岁大寿时,他们俩重拍了结婚照。" 现在生活好了,要补拍一张好看的照片。" 侯景钦老人咧着嘴笑着说。

【1980 年代】

结婚时间:上世纪 80 年代

婚恋风格:先结婚后相爱

地点:四川省

33 载相伴相随走出深山

携手奋斗成就爱情亲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从十年动乱中渐趋平稳,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人们的择偶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出身已经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军人也不再是女青年们择偶的热门选择。姑娘们向往能找个勤劳能干、有头脑有眼界、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

虽然观念转变了,但当时择偶的方式却没进步,主要还是 " 父母之命,媒妁之约 "。年轻人在父母们的压力与自身追求美好幸福的冲突下形成矛盾的婚恋观。

梅英结婚那一年 26 岁,在 1986 年的四川农村当时的她算 " 老姑娘 " 了。回想当年认识丈夫沈贵,梅英故意一脸嫌弃地说:" 我是瞧不上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转一响’啥都没有,我正眼都不想看他一眼。"

梅英兄弟姐妹 8 人,她排老大,却还没有对象。家里人着急,连桥对面出了名的 " 懒嬢 " 都开始张罗着给她介绍人。村里的姑娘们都想要找聪明、有想法、来事儿快、能挣大钱的男人托付终生,梅英也一样。

梅英心中那把尺子量了量沈贵与理想形象的差距,她觉得不行。但沈贵却喜欢上了她,隔三岔五地跑到介绍人家里干农活,就是为了多看两眼桥对面梅家的老大。

26 岁了,全村的亲戚见着梅英都问她什么时候成家。梅英看着百依百顺的沈贵,虽然是个粉刷匠,好歹能糊口。1986 年,梅英和沈贵结婚了。

1996 年,梅英跟着沈贵从四川来到深圳打工,两人相依为命 33 年,如今全家人都在深圳。59 岁的梅英抱着外孙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当问到她是否后悔当年选择沈贵的时候,梅英大笑了起来:" 什么后不后悔,都过了几十年,一家人早就习惯了。"

【1990 年代】

结婚时间:上世纪 90 年代

婚恋风格:自由恋爱,中西合璧的婚礼

地点:广东省中山市

琼瑶式浪漫爱情

24 年甜蜜婚姻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社会变迁和市场转型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婚恋观念逐渐由保守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自由恋爱之风蔚然成风。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相识、相知、相恋,张岚(化名)与她的丈夫周清(化名)颇有感触。

1992 年,周清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生不多,周清很快得到了校长的赏识。有一天,校长把周清喊到办公室,让他给自己刚考上大学的侄女讲讲大学生活。

那是周清第一次见到张岚。" 清水出芙蓉,第一印象就像琼瑶书中的女主角。" 周清说,当时他已经 " 一见钟情 ",而张岚也对这位彬彬有礼的男孩有了好感。

张岚大学期间,两人通过书信传情达意。" 我每天都会去传达室看有没有我的信,也常在信中跟他抱怨邮差走得慢。" 写信、收信,成了她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张岚还保存着当年两人来往的信件,厚厚一叠土黄色信封,尘封着两人青涩美好的时光。

1994 年,即将毕业的张岚向家人坦白了她与周清的恋情,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早些年周清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很吃香,但到我毕业时很多人下海经商,经济条件好坏在父母眼中是与婚姻幸福与否挂钩的。" 张岚说。当时周清一个月的工资才 300 块,有一次两人去吃夜宵,张岚一时馋嘴点了海鲜,那顿饭花了 60 多块钱。结账时周清心疼不已,跟张岚重复了好几次:" 以后我们不来吃了。" 说到这里,两人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张岚并没有因此嫌弃周清,也没有选择去更大的城市,而是毕业后回到家乡与周清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期间,张岚的父母给她安排过多次相亲,她都拒绝了。" 我是一个自由的人,婚姻应该我自己选择。"

1995 年,张岚的父母最终同意了她与周清的婚事。当时两人的新房在学校刚分的福利房中,周清并没有当年流行的彩电、空调、录像机 " 三大件 "。对此,他至今仍有歉意。

当时,西式婚礼已十分普遍,张岚与周清商量好要举办一场西式婚礼:新娘穿纯白色婚纱,新郎穿黑色燕尾服,奏响婚礼进行曲。然而,这个想法遭到了长辈的反对。" 结婚应该穿大红色,白色不吉利。"" 要找‘大师傅’过来烧香拜佛 ……" 最终双方都让步,长辈们同意张岚穿白婚纱,而小夫妻遵循习俗在婚礼中烧香拜神。婚礼后两人去照相馆拍了婚纱照,还一起去北京度了蜜月。

如今,两人结婚已 24 年,儿女都已长大成人,生活中有过矛盾,又总是在包容中和好如初。张岚大笑道," 百年修得同船渡,与他过完这一生挺好。"

【2010 年代】

结婚时间:2010 年代

婚恋风格:恋爱随心婚姻自由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异地恋 + 姐弟恋

两个海归的梦幻婚礼

晓芹(化名)作为 2010 年代婚姻的代表接受采访时,正坐在酒店套间的化妆镜前梳新娘妆。化妆师正小心翼翼给她的头发缀上金光闪闪的珠钗,这个妆容是时下新娘十分热捧的仿唐妆。

晓芹是深圳姑娘,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男友,经历了几年爱情长跑后两人决定结婚迈入人生下一阶段。因为他男友是外地人、岁数小,当这场爱情即将转为婚姻时,晓芹家人十分不安。据说,父亲在阳台抽了一通宵的烟,最后妥协答应了这门婚事。

长辈们担心男方比晓芹小,不能照顾好她。晓芹却十分坚定:朝夕相处这么久,自己做的决定就要坚持到底。

然而,两地婚姻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距婚礼还有几个月时,晓芹已经开始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定航班。" 我老家在湖北、读书在深圳、又去日本留学,现在又嫁到江苏,要把所有人聚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仪式流程也是大问题,两地的婚姻风俗都要照顾," 江苏这边早上接亲,但是婚礼仪式在晚上。深圳的仪式都是放在中午。" 这意味着晓芹凌晨起来,一直忙到晚上都没法休息。

婚礼前一天,晓芹和男友在酒店商量婚礼流程。按照传统,男方本应在凌晨前往女方家接亲,由于两地相隔几千公里,酒店的套房就充当了 " 娘家 " 的角色。

一生一次的婚礼,从接亲时间、接亲游戏再到敬茶仪式 …… 所有的一切都被精准安排妥了。婚姻更像一个大型的舞台,每个人竭尽全力展现最好的一面,既要尊重传统的仪式,又要符合年轻人的想法。

婚庆公司成了婚礼好帮手。妆发、拍摄、布置以及仪式,晓芹想要的梦幻婚礼有一个专业团队协助打造。晓芹婚前紧张得整晚失眠。

早上六点,化妆师敲开房门,开始了一天的第一步。早上是中式秀禾服、仪式是唯美的婚纱,晚上穿典雅的敬酒服。每一套衣服都要配不同的妆容,这一天陪新娘最久的就是化妆师。

到了晚上重磅的婚礼仪式之前,晓芹已经累摊在酒店椅子上。然而,当婚礼进行曲响起,晓芹美得宛如公主,父亲牵着她的手走上台,那一刻父女俩泪流满面。这是一场宣告也是一场告别,一切的不安与疲惫在泪水中得到和解。

第二天清晨,脑袋昏昏沉沉的晓芹醒来,精选了几张照片发了一条朋友圈:" 圆满收官,感谢大家。"

(徐斌 陈龙辉 马超 罗典 高灵灵)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