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16 岁的 " 王建林 " 将名字改为 " 王健林 ",随后便回到四川广元苍溪老家参军。那年冬天,在 " 野营训练好 " 的批示下,王健林的训练强度陡然增加。天冷、饭量变大、训练强度高等因素作用下,王健林常常觉得吃不饱。日后成为中国首富的他,那时的小目标可能只是吃顿饱饭。
是王健林的班长给他出了一个良策。那时候,他们部队盛饭是用一个很粗很高的缸子,很多人一上来先是盛满一缸,等再来的饭已经没有了。所以,班长建议王健林先去盛半缸,这半缸一定要比别人的第一缸更快,然后再去盛一缸满满的饭。
后来一年行军路上,王健林基本可以凭此招吃饱饭了。
" 吃饱饭 "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大问题。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 2263.6 亿斤,而人口达 5.4 亿。国内战争结束,粮食产量才有所增加。据老人回忆,那个时候的饮食习惯是 " 干稀搭配 ",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近乎奢望。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各类票据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出现了。出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前的人,对 " 票 " 有着集体记忆,因为它们乃身家性命所。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除此之外,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回忆,那时他家乡县城居民每月标准定额是 27.5 市斤,还主要是玉米、高粱原粮,小麦都很少,未成年人的标准还要低些。而肉油蛋奶等副食更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
这个时期,因为物质供应紧张,饮食结构比较单一,营养不良的人群非常庞大。
改革春风吹满地,转变出现在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诞生。农民唱着 "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中国农业大变革的序幕就此拉开。1984 年,全国粮食产量从 1977 年的 2.8 亿吨猛增至 4 亿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 " 包产到户 " 契约
吃不饱的历史就此翻页。
而光靠粮食填饱肚子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人的营养需求,吃得好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题。1988 年,农业部提出建设 " 菜篮子工程 "。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1993 年,实行了 40 年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买猪肉还是鸡肉、今天吃青菜还是萝卜 …… 人们在市场里有了更多的选择。
餐桌得以变得热闹起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几不可见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90 后比 80 后更爱吃水果也是因为 90 后小时候有得吃。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食物结构继续呈现多元化,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开始下降,1993 年,城市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到 97 公斤。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如肉、禽、蛋等食物的消费量正翻倍增长。
这样的变化也一直持续至现在。数据显示,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 7239 元,比 1956 年增长 58.3 倍。在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明显减少,比 1956 年下降三成多,肉蛋奶等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
国人沉睡的味蕾真正得以唤醒是从餐饮市场的开放开始。
1987 年 11 月,一家名为 " 肯塔基家乡鸡 " 的快餐店在北京前门开业。在开业的第一天,虽然天上下着大雪,但是外面还是有排成长队的人。店员不得已只能叫警察来帮忙维持秩序,大家都在外面排队,一次只能有几个人进去点餐。甚至有人等位子等两个多小时。第二年,重庆人党山到北京出差,临行前,他问家人要带什么礼物。老婆、岳母、大侄女不约而同地说出六个字:原味鸡、土豆泥。
1987 年第一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这家洋快餐后来改名为肯德基。如果当时有社交媒体,肯德基应该可以成为中国第一家网红店,不逊色于现在的喜茶、鲍师傅等。
洋快餐带来了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推进了中国本土的餐厅标准化、连锁化。90 年代中期,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中国人的餐桌开始不局限于家庭," 下馆子 " 渐渐成为稀疏平常的事情。与此同时,餐饮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截至 2018 年,我国全年餐饮收入超过 4 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 700 多倍。
随着外卖的兴起,吃什么、在哪儿吃再也无法限制 " 吃货 " 们了。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如湖南菜、川菜、粤菜等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饮食业也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及小吃不断扩张自己的 " 地盘 ",走向了全国各地。
中国人饮食习惯开始向肉类食入多、口味重油偏辣偏咸、糖摄入过多发展。" 肥宅快乐水 "、"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 , 那就两顿!" 从年轻人的流行语中,可以一窥这些变化。
营养过剩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发生率持续上升。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2016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 9000 万,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吃什么更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查看食品的营养成分构成、合理的食物配比等成了不少人的习惯。
70 年,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饮食习惯的优化和国家的发展同步。从努力果腹到追求健康,变的是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