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30
深晚书评|静待花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因工作关系我和耿雪凌熟识二十多年了。原来面对面办公,承蒙不弃,她的很多作品我都是第一个读者。文学是我们的共同喜爱,彼此有谈论不完的话题。那时候她写小说,也写生活散文,经常见诸报端。她的小说《天狗》和《牌坊街旧事》一发表就引起很大反响,邻居大嫂看了小说还要我带她去牌坊街找作品中提到的药店。后因工作变动我俩不能天天见面了。

五六年前某天相约在生态公园散步。她说,这几年忙忙碌碌地混日子,忒没劲,好久没正经写点东西了。有一个好素材,故道老家那边一个女人一辈子生养了 17 个孩子,养活了 14 个。关于这个女人,有很传奇的人生故事,不写出来,心里闹腾得慌。我打趣她,好啊!写呗,以你文采,不写也是浪费资源。她说,正在搜集相关资料,还没琢磨出头绪。这个故事是家族故事,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要写肯定得是长篇。我心里咯噔一下:搞长篇,大工程啊。原来都是建平房,这次直接盖楼啦!

这是我第一次听耿雪凌谈起这个故事。这之前,她应该酝酿一些日子了。像农民种庄稼,播种之前里里外外地准备功课是必需的。

再见她是一副焦灼的样子。她发牢骚只恨自己分身无术,没有三头六臂。工作不能不干,小说不写出来心里不安稳。收集的材料没有完整时间整理,满脑子里闹腾着,静不下心,开不了篇,心绪不宁!一部长篇小说的孕育过程有多折磨人?我想都不敢想!后来见面更少,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实地走访采风。去她家,见到了厚厚一摞的资料笔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为一粒种子寻找合适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都会经历这样的煎熬和等待吧。

耿雪凌有充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认定的事就一定做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白天在基层工作没有一刻安闲。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只有挤时间熬夜加班,这份自律勤奋不同常人。开工写作大概是 2013 年春节前后,大家都在热热闹闹过节,她远离喧闹闭门创作。写作者是孤独的另类。

那两年我们见面聊天更少,多是电话交流她小说创作进展情况,遇到瓶颈了,写作顺畅了,有好的构思和细节了,发个章节片段让我欣赏提提意见了。终于,有一天她电话的语调很轻松:完工了完工了,发你邮箱看看吧。我迫不及待的心情好像迎接新生儿,开篇引子的张力就牢牢吸引了我。

《石榴花开》期间也几易其名,先后叫过《故道》《故道人家》《往事如风》,最终定名为《石榴花开》。小说语言和内容,耿雪凌也是几易其稿,反复修改锤炼精益求精。她不止一次地对我传授写作经验说:写完后要站着读,要出声读,多少一字一词都不够好,力求表达准确生动。为了把当地风土人情,市井百态,历史文化,地理标识都恰当精准地揉入到小说里,她更是绞尽脑汁心无旁骛地修改增补,甚至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一天我俩见面,她穿一套新运动服,我说你这衣服是借的吧,太不合身啦。她嘟囔着说,就这样还是让人家给修改两次的。我说大姐咱看看衣服多大尺码?一看爆笑:老天,大了两个码数!她沉浸在小说修改整理中,忘了自己穿多大码衣服,人也苗条多了。真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文学的不景气当今有目共睹,纯文学的路更窄,指望写作发财,成功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一个乡镇基层工作者,工作繁忙劳累,还要克服重重困难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我们不止一次地讨论这个话题,耿雪凌说,喜欢!热爱!

贾宝玉说:我见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对文学的热爱,就像宝玉喜爱女孩,发自内心,其他功名利禄都不是本心,从不曾放在心上。热爱文字,以我手写我心,能痛快淋漓地表达自我,也是人生难得的体验和幸福。写作者最能体会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痛与快乐!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石榴花开》终于开花结果了!根据《石榴花开》第一章改编的中篇小说《石榴》获迎接党的十九大征文优秀奖;根据《石榴花开》第二章改编的中篇小说《大麦小麦》刊发《湖南文学》主编推荐头题,并获菏泽市首届牡丹文艺奖等多个奖项;《石榴花开》第三章作为独立人物故事《关于一次自杀事件》和《家事》分别刊发在《湖南文学》和山东《牡丹》杂志;根据《石榴花开》第四章改编的短篇小说《麦芽》刊发在《华文月刊》2019 年八月号。《石榴花开》多个章节在山东《牡丹》连载;《石榴花开》2019 年人民日报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掌阅电子书获读者评分榜首,豆瓣评分 8.1 分。

五月榴花红似火,金秋十月果满枝。《石榴花开》硕果累累。期待《石榴花开》更红更艳。

《石榴花开》

耿雪凌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年 4 月

特约撰稿 王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