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0 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告别的仪式》一书,这本书反映的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 • 德 • 波伏瓦记录下的让 - 保罗 • 萨特生命中的最后 10 年。书中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 年,萨特 65 岁。两年前的 " 五月风暴 " 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 " 新知识分子 " 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筹备电视纪录片 …… 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脑损伤、尿毒症 ……
"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 日益增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 10 年的生活,无数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面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可以说,《告别的仪式》是波伏瓦和萨特一起看萨特,审视萨特的一生,回顾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情与爱,他的乐与怒。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审视,同时又尽量忠于事实,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且陪伴萨特走到人生终点的波伏瓦才能写出这样的独家作品。
这本书的主要依据是波伏瓦的日记,以及她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到萨特晚年健康每况愈下,他的心理转变,他对待疾病从初识到恐惧,从讳疾忌医到放下杂念,展现了一个伟大哲学家在面对生老病死时 " 普通人 " 的一面之缘,使萨特的形象更丰富,更多层次,也更真实,更完整。
在这本书中,波伏瓦与萨特的对谈约占四分之三的篇幅,对谈的源起是萨特六十五岁之后视力下降,后来几乎失明,虽然有心写自传,却无法完成,波伏瓦提议将两人的谈话用录音记录下来,再整理成文。谈话由现实经历开始,最后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波伏瓦和萨特,一个大胆提问,一个知无不言,抛开了彼此的亲密关系,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爱情和友谊,没有提防,也没有设限,对任何问题都来者不拒,对谈中往往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将萨特哲学中最光辉的核心呈现了出来。
当然,从波伏瓦的记录和后文的对谈中,读者也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这对全世界最有名、最神秘的伴侣相处的方式,解答了围绕他们的诸多疑团。对喜欢波伏瓦、喜欢萨特的读者来说,这些对谈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理解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以及平凡的日常相处之道。
《告别的仪式》
(法)西蒙娜 · 德 · 波伏瓦 著 孙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