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10-12
樊锦诗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面世!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敦煌的女儿 " 樊锦诗荣获 "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 国家荣誉称号。她的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面对公众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 "。

这一次,她终于在这部口述自传中,首度直面读者,亲述感人至深的传奇人生。

一走进石窟,就感到再苦再累也值得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毕业后分配到敦煌工作。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敦煌,还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人们住土房,喝碱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每到夜晚,寒风夹杂着狼的嚎叫,令人不寒而栗。

书中,樊锦诗回忆了自己刚到敦煌时的心情:" 刚到敦煌工作的日子里,只要回忆起过去的生活, 上海的家人,首都的景象,我就会感到一种失落,这种失落一直会把我拽向忧郁的深渊。为了抗拒这个深渊,我必须学会遗忘。我把临出门时我姐姐送给我的小镜子藏起来,不再每天照镜子,直到现在我也不怎么照镜子。"

△ 1964 年,樊锦诗在莫高窟工作

她渐渐习惯了宿舍没有地板的泥地, 地上永远也扫不干净的沙尘;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 如果说我从来没有犹豫、没有动摇过,那是假话。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有愧于家庭、孩子,却无愧于敦煌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她,割舍不下敦煌。

然而,异地恋四年,婚后分居十九年;夫妇两地,骨肉分离。愧疚与自责,也都写进了书中。

丈夫彭金章是她的北大同学,毕业后去了武汉大学工作,是考古系的创办人之一。为了深爱的她,为了她割舍不下的莫高窟,他放弃一切,年过半百之际奔赴敦煌,并主持了莫高窟北区考古工作。她曾是愧疚的妻子,为长期两地分居而困扰;她也曾是自责的母亲,为没有好好教育两个孩子而忧心;而她的爱人,则一生毫无怨言地支持着她的事业,陪她走过风风雨雨。樊锦诗说:" 遇上他,是我一生的幸运。"

2004 年 " 感动中国 " 给了樊锦诗这样的评价:"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 2004 年 8 月,樊锦诗在莫高窟第 272 窟

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数字敦煌 " 惊艳世界

《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中,历史的敦煌、当下的敦煌、未来的敦煌在此相遇。

这是一部咏叹中华艺术之美的口述史。作为世界上最了解并深爱着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这是一份新中国考古人的详实笔记。樊锦诗回忆了包括常书鸿、段文杰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在石窟保护和艺术研究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大量可供后人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是一篇民族文化优秀传承者的个人传记。樊锦诗于花甲之年接受了敦煌研究院院长的任命,面对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日渐退化的问题,面对文物保护与商业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樊锦诗挺身而出,领导研究院力挽狂澜。举世瞩目的 " 数字敦煌 " 工程,正是出自她的远见卓识。2016 年 5 月," 数字敦煌 " 正式上线。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通,世界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欣赏到敦煌艺术的精美,让敦煌这颗历史的明珠焕发出不朽的光辉。而那时,樊锦诗已经年近八旬。

阅读樊锦诗,就是阅读一部现代敦煌史

樊锦诗与敦煌是不可分的。她一生的事业以及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敦煌,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写樊锦诗这个人,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而只是简单重复网上多次发布的那些报道,就写不出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樊锦诗。

《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撰写者、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深知这一点。她是博学多才的学者,也是樊锦诗的忘年之交。樊先生说:" 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顾春芳

曾经多次婉拒各方撰写自传邀约的樊锦诗,此次得以写就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传记,实属不易。打动她的,除了顾春芳老师的心灵相通,译林出版社的拳拳诚意,更主要的依然是那颗为了敦煌、为了莫高窟的赤子之心。正如她在 " 自序 " 中所言," 以我在敦煌近六十年的所见所闻,为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续史,是我不能推卸的责任 "。

这部口述自传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更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几代莫高窟人献身大漠的历史见证。樊先生怀着对敦煌的深情,对众多前辈表达敬意,为千年敦煌立传、为莫高窟的未来写史。阅读樊锦诗,就是阅读一部现代敦煌史。

【作者介绍】

樊锦诗

1938 年 7 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名家评论】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叶舟,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敦煌本纪》作者

文学家喜欢说 " 永远的敦煌 "" 永远的莫高窟 ",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 " 永远 " 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

——董卿。著名主持人,《朗读者》节目制作人

(译林出版社供图 编辑 余爽)

相关标签

敦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