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利混迹于北京酒吧时,宋冬野还在上小学。
在成为一名广为人知的民谣歌手前,万晓利在河北磁县老家更显赫的身份,是酒厂厂长的儿子。
外人有理由相信他进入酒厂工作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但毕竟他在大专学习过酿酒专业。他在酒厂上班,早早结婚生子,一个月挣 170 块钱,妻子在厂里做经销,工资比他略高。他“大门不出”地自学古典吉他,买琴攒了几个月工资,一次性支出六百多块钱。
这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约只持续了一年多,1997 年,26 岁的万晓利背着吉他来到北京。
随后的 5 年,万晓利都在酒吧唱歌。
大多数时候他唱自己的原创,偶尔也唱喜欢的歌,齐秦、崔健、罗大佑 …… 他起初唱完就独自待在角落里,后来逐渐有了朋友。“冲着听你歌来的朋友,请你喝酒,慢慢也就坐在他们桌子上了。”
2002 年,刚过 30 岁的万晓利用《走过来 走过去》这张专辑让人们记住了他,专辑充满了挑逗和嘲讽,那首《狐狸》至今仍是他的听众最喜欢的歌曲之一。
“他有外省青年的特质 —— 以自己的努力进入向往的文化中心”,乐评人李皖说,“他是一个底层的人物,或者说小人物,《狐狸》就是抱着这种小人物的特质,在群体的边缘,在文化的边缘,在财富的边缘,在成功的边缘。”
正如他歌里唱的,“
有趣的是,《狐狸》在他心中的地位并不高。
在民谣音乐最盛行的一段日子中,万晓利的呓语和诗意,以及他穿了多年的那件海魂衫,都是彼时文艺青年所标榜的符号。
如果不是歌迷们太喜欢《狐狸》了,万晓利更愿意在现场唱一首《小狗布鲁斯》。有媒体曾让他列出自己创作的最喜欢的十首歌,里头没有《狐狸》。万晓利对这首成名曲似乎有些倦怠。
他给出的解释有点儿官方,也有点不像解释:“年轻时写的歌,到老了感觉唱得不如以前好了。”
这让我想起最后一期《乐队的夏天》上,当朴树意外地告诉众人,他一直觉得广受歌迷喜爱的《New Boy》是自己的污点时,我们唯有听过他的解释才能恍然大悟:“做专辑的时候赶时间,歌词没写好。恰好制作人张亚东和我闹矛盾,撒手不管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万晓利也一样。作为一个严肃对待音乐多年的职业音乐人,他有理由用一套完全不同于大众和听众的评判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对《狐狸》的要求,或许远高于我们对《狐狸》的满意。万晓利是个极度自我的人,
宋冬野自称是万晓利的“首席脑残粉”,《狐狸》被他多次翻唱。
宋冬野对自己偶像万晓利的情感几乎要赶超爱豆们的站姐 —— 别人钱包里放的都是女朋友的照片,宋冬野却放着万晓利的照片和签名的演唱会门票。
江湖传说,宋冬野刚上大一时,偶然买来了万晓利的专辑,从第一首歌开始听,没成想一首《陀螺》就把他听哭了。此后,宋冬野开始逃课追巡演,并决定当歌手做音乐。
2013 年 6 月,当我们还用着 iPhone 5 的时候,《董小姐》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2013 年 7 月 27 日,宋冬野在微博转发了《狐狸》的视频,配文:万晓利先生首席歌迷肥胖野在此,普及一下原版《狐狸》。
万晓利应该想不到,有一天他会因为宋冬野而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微博多了不少粉丝和留言。
2017 年 11 月 19 号,宋冬野「而今」北京音乐会,万晓利在没有任何官方预告的情况下现身台上,和宋冬野合唱了《陀螺》。宋冬野的粉丝在台下激动的对着舞台大声喊叫。万晓利反而说,自己从宋冬野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很好的品质,“他的表达和相处过程中的稳重,我也是受益匪浅。”
22 年过去了,万总还在巡演,歌迷(宋冬野)也还在追。
2013 年年底开始,在杭州登山返程的车上,万晓利向前经纪人兼酒友王涤宣布了戒酒这个消息。
一年半后,王涤终于相信万是认真的,“人变温和了”,他说,“也无趣了些”。
北京的生活让万晓利感到压抑。在没有酒局的日子里,他把自己整日关在北五环外的一个阁楼里。人际交往和街上的车水马龙一样让他感到紧张,“大家说什么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我无法融入别人的语境。”
周云蓬、张玮玮和郭龙都去了大理。万晓利考虑过拉萨、青岛,最终住在杭州。他如今住在郊区,生活规律。
某个演出结束后,张玮玮在微博上发了一段饭桌视频:养生民谣大聚会。
二十来年的一群朋友,一个挨着一个地戒烟、戒酒、吃素,一个挨着一个地离开北京,去更适合生活的地方生活。偶尔因为音乐节聚在一起,也会回忆起年轻时候在北京做过的“特别虎”的事情。
如今 48 岁的万晓利还在巡演,这次巡演的主题是,“及时行乐”。
“我说话不太善于组织语言,
所以每次都不愿意面对镜头。
参考资料:
[ 1 ] 南方人物周刊:《特写 | 万晓利 我不得不展示我的才华》
[ 2 ] Figure:《万晓利:音乐就是个没有用的事》
[ 3 ] 三联生活周刊:《万晓利,狐狸依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