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0-15
深晚荐书|《诗话数学》:当“数学”遇见“诗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世人眼中,数学与诗歌是无法产生交集的平行线,但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梁进教授却说,数学和诗歌是高维联通的。当诗歌邂逅数学,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反应呢?梁进整合了在同济大学开设的热门选修课中涉及诗歌的内容,出版了全新作品《诗话数学》。

梁进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爱读诗、好写诗、乐享诗,常常用数学的眼光去赏诗,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与心得。在《诗话数学》一书中,她以古今中外 200 余首诗歌,带领读者用数学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诗歌,以诗歌为媒,以数学为魂,品鉴诗歌的旋律、节奏与意境之韵,赏析数学的妙趣、思辨与通达之美。

数字诗 巧心思

《诗话数学》一书中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留下的优美的数字对联,比如下面这幅对联。

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 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 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这副数字对联,对仗巧妙,意思畅通,上联从一到十,下联从十到一,每联的数字之和都是 55。

除了对联,谜语也常常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更是诗人之所爱。下面,我们一起品读一下我国宋代大才女朱淑真(又称朱淑贞,约 1135 —约 1180) 的《断肠谜》: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朱淑真自幼聪明颖慧、博通经史,但一生爱情失意,最终抑郁早逝。这首《断肠谜》正是她对丈夫无比绝望之后写下的诗词, 其伤心决绝的意念仿佛可透纸而出。有趣的是,诗中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谜底分别是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这 10 个数字。这首诗流传至今,猜谜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叹:即便作者才情八丈,也只落得个伤情落寞的结局。

算题诗 趣味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算题的文学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联、歌曲和诗词均占据着重要地位。

乾隆五十年(公元 1785 年),皇帝喜添五世元孙,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千叟宴。相传,席间被推居上座的是一位长寿老人,年高 141 岁。乾隆帝和纪晓岚即兴为这位老人作了一副对联: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副对联工整优美," 花甲 "(六十)对 " 古稀 "(七十)、" 重逢 "(×2)对 " 双庆 "(×2)、" 又加 "(+)对 " 更多 "(+)、" 三七 "(21)对 " 一度 "(1)," 岁月 "(时间)对 " 春秋 "(时间)。平仄也相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上、下联都隐含一道算术题,上联是 60×2+21=141,下联是 70×2+1=141。答案均为 141 岁,堪称绝对。

几何诗 变化多

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就艺术领域来说,几何与空间艺术关系更为密切。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时间的艺术。所以,从表面来看,几何似乎同诗歌关联不大。但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诗歌中的几何之美。

比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茶》,这首诗精巧玲珑,形如等腰三角形,具有独特的结构美: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妙趣、思辨与通达之美

《诗话数学》一书中还收集了很多著名数学家写的诗歌,他们用诗歌表现的数学之趣也颇有意趣。

比如数学家严加安(1941 —)的一首小诗:

随机非随意,

概率破玄机,

无序隐有序,

统计解迷离。

这首诗生动有趣,揭示了概率统计的奥秘。该诗已印在邮票上,供读者欣赏、收藏。

诗歌是用言语表达的韵律艺术,相对之下,数学的发展有着自己严谨而苛刻的轨迹,似乎不容诗歌那种飘逸和洒脱的风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学和诗歌虽然各有自己的天地,却都要求抽象、创新和想象。

数学除了与诗歌的特点有所共鸣之外,其自身所包含的 " 妙趣横生的数字 "," 富有思辨性的逻辑推理 "," 千变万化的几何状态 "," 无限延伸的空间时间 ",乃至 " 寓意深远的数学理念及思维 ",都是诗歌中常常出现的元素与话题。

在《诗话数学》一书中,你不仅可以发现诗歌的别样美丽,感受那份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的委婉与含蓄,与此同时,还可从诗歌的角度欣赏数学,数字、概率、函数、极限、时空等多个数学元素与理念不断跳跃于纸间,妙趣、思辨与通达之美悠然流入心间。

《诗话数学》

梁进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