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年方廿二的法国作家阿尔贝 • 加缪(一九一三~ 一九六〇)在一本小学生练习簿上写下:" 三五年五月。我要说的是:……" 就此开启了长达近二十五年的札记书写。
这段札记中的首篇文字,不仅代表了他踏上文学之路的起点,也记录了最初使他决定借由创作来表达的意图。
加缪于一九六〇年一月四日辞世,而自一九三五年五月至一九五九年十二月间,长达二十五年的岁月里,留下了九本簿子共二千五百余条目,诚实记录思考轨迹, 直到生命的最终。
这些练习簿,按照时间顺序书写。除了用于记录之外,加缪亦会不时回头翻阅,进行增删、修订或评注。
札记的内容多元,记录了加缪二十五年间的读书笔记、思考发想、创作雏型、计划提纲和写作练习,也留下了其旅行见闻、某些当下的感受或观察、不经意听见的旁人对话、偶一为之的私人生活纪录(因不同时期有不同频率),还有多种类型与内容的文字段落。
在形式上,加缪不常注明日期,或者不甚精确,以第一人称 " 我 " 书写的次数也比一般日记少很多(不过,叙事者即使是 " 我 " 也不一定代表作家本人),他甚至经常使用原型动词造出不属于任何特定人称的句子。因此,就内容或形式而言,这些札记较属于私人笔记或杂记。
日前,这套《加缪手记》共三卷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引进出版。第一卷包含加缪 1935 年 5 月到 1942 年 2 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第二卷是作者自 1942 年 1 月至 1951 年 3 月的手记,在这卷中,读者可以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同时他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加缪人生的精华时期。手记前两卷在作者去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加缪的写作工具,到后来却更像是他的日记。
法国新索邦巴黎第三大学法国文学博士徐佳华在导读中写道,这些札记,不仅如镜子般作为加缪和自己及创作面对面的场域,也是他与其他思想家、作家或事件交流对谈的微妙空间。 信手翻阅,各种人物、事件、文史哲和政治思想的引用参照便跃然眼前:哲学如尼采、席勒、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斯宾格勒、萨特及历史唯物论;文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纪德、歌德、纪优、弥尔顿、王尔德、雅里、福楼拜;希腊悲剧和神话如乔托、米勒或柯布西耶;历史如投石党之乱、法国革命、无政府运动、西班牙内战 …… 这些只是札记引用或影射内容的一小部分。藉由札记的记录,我们得以知道加缪在何时读了什么、想了什么。
加缪,法国文学大师,其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他在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加缪手记(三卷精装本)》
【法】阿尔贝 • 加缪 著
黄馨慧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2019 年 8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