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10-21
110天!七旬老人在葫芦上雕出“民族大团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冬平 记者 姜振军)近日,在盐城东台市明清街的一处展馆里,一只精美的葫芦上雕刻着 56 位民族人物,他们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引来不少市民拍照围观。该葫芦雕刻作品的创作者何以晶是一位七旬退休老人,他耗时 110 天完成了这件 " 民族大团结 " 作品。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老人自幼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在工厂期间,就利用业余时间钻研,退休后更是潜心研究。

△何以晶老人耗时 110 天完成的 " 民族大团结 " 作品

眼前一亮!七旬老人用葫芦画献礼祖国

公鸡、蟾蜍、青鱼、中国四大美女、花开富贵 ……10 月 21 日上午,记者在东台市明清街的一处展馆里看到,几张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已经雕刻好并上色的葫芦,它们栩栩如生。在展馆的东侧,一个雕有北京天安门和 56 位不同民族人物的葫芦被摆放在显眼处,上面的人物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何以晶老人的葫芦画作品

" 这个是‘民族大团结’,我用了 110 天雕刻完成。" 作者何以晶是东台当地人,今年已经 70 岁,他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一直在构思雕刻什么内容给祖国的生日献礼,想来想去决定用 " 民族大团结 "," 加班加点,在国庆节前完成了这个作品。"

△何以晶老人耗时 110 天完成的 " 民族大团结 " 作品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何以晶制作的葫芦工艺品还有吊篮式、立播式、镂空式等。何以晶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需要经过仔细构思、纸上画样后,再在葫芦上描出画稿,待达到完美效果后,再用各种刀法走刀,后上色彩。为了让色彩不易褪去,每幅画至少上色 4 次以上。

" 他制作的葫芦艺术品不仅富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色彩天然逼真。" 参观的市民纷纷称赞。" 我自创了拼做的制作方法,这种制作方法在国内很少见。" 据何以晶介绍,根据葫芦的形状,经过锯割、刀削、拼接后进行再加工,最终形成造型独特的工艺品," 因为工序繁琐,每个葫芦作品的制作时间都在四五天以上,遇到特殊的作品甚至更久。"

爱上葫芦!要让传统雕刻画发扬光大

提起葫芦画的创作,何以晶说,这得益于家庭熏陶和自幼的爱好。何以晶自幼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在新曹农场建安公司和东台造纸厂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绘画、雕塑艺术。

△何以晶老人的葫芦画作品

怎么想到在葫芦上绘画、雕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儿子出去旅游,带了好几个葫芦回来。" 何以晶回忆说,看到葫芦上面什么都没有,挺单调的,就想,为何不在上面画上画呢?于是他拿起画笔画了起来,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家人的赞许。从此,激发了他对葫芦画的浓厚兴趣,他开始学习、创作、研究葫芦画艺术。

" 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自己喜欢的葫芦画艺术。" 何以晶把制作葫芦画当作自己的职业,每天按照工作时间 " 上班 ",遇到自己喜欢的题材还要 " 加班加点 "。每天 10 多个小时的工作,在他看来一点也不辛苦,因为能从葫芦画中找到乐趣,经过苦心探索,博采众长,他成功开发了 " 雕绘重彩葫芦画 " 艺术品。

△何以晶老人的葫芦画作品

目前,不少爱好葫芦画艺术的朋友慕名从全国各地赶到东台,求购何以晶的作品,甚至还有国外友人。何以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没想到自己的爱好能有这么大的反响,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正在积极联系,打算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让中国的传统雕刻画发扬光大。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