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0-23
深晚书评|生如夏花的你在哪里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006 年夏,一个台风来临前的午后,我关好门窗,打开空调,在天涯社区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博客,门铃选的是歌手朴树演唱的《生如夏花》:"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 / 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 / 我从远方赶来 / 恰巧你们也在 / 痴迷流连人间 / 我为她而狂野 /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 我在这里啊 / 就在这里啊 / 惊鸿一般短暂 / 像夏花一样绚烂 ……"

我守在电脑前,反复听着这首歌曲,看着页面上访客人数的变化,一、二、三,破十、破百 …… 心中充满了惊异。在那个午后,对于歌手朴树来说,我是他一个看不见的倾听者;相对于歌手朴树在歌中化身的 " 我 " 来说,我是歌中所呼吁的 " 你 ";相对于作为博主的我来说,一个个访客也是看不见的倾听者,在倾听我设定的音乐;相对于我化身于歌中的 " 我 " 来说,他们是歌中所呼吁的 " 你 "。这种奇异之处就在于,我随手建构的一个博客,在某种意义上,就建构了一个 " 看不见的倾听者 " 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反过来形塑了我们的人生。

勾起这件往事的,是手边在读的海伦﹒文德勒的诗歌评论集《看不见的倾听者》。在这部论集中,文德勒 " 选择了三个即使身处同一时空也似乎很难生出私人火花的诗人 ",他们 " 在各自的孤独中与一个假想的倾听者建立起亲密的乌托邦 "。乔治 · 赫伯特(1593-1633)选择的倾听者是上帝;沃尔特 · 惠特曼(1819-1892)倾诉的对象是未来的读者;约翰 · 阿什伯利(1927-2017)假想的倾听者是过去的画家。他们在抒情诗中用局部或全部的篇幅来对看不见的倾听者言说,文德勒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考察的 " 奇异行为 ",因为现实中有许多看得见的倾听者可以选择,如 " 爱人、恩主、孩子、朋友 ",但诗人却非得 " 与一个看不见的他者对话 ",其中必然有特殊的 " 伦理意味 "。

文德勒认为,人们对看不见的倾听者的想象,源自生活中的 " 匮乏 "。生活中许多情景下,可见的对话者不足以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司空见惯、意料之中的事情。赫伯特、惠特曼和阿什伯利的抒情诗,象征了这种 " 交流的无奈 " 的三种困境。" 对赫伯特,没有人可以体现耶稣(或爱)所代表的自我理想;对惠特曼,没有真实的十九世纪的爱人可以理解一个建立在同性之爱的自由之上的乌托邦未来;对阿什伯利,没有同代艺术家像帕米贾尼诺那样有力地展现了艺术作品同时成形和曲变的必要 "。简言之,这里的三种匮乏,分别指向了 " 信仰 "、" 爱欲 " 和 " 艺术 "。

倾听是人类普遍的行为;看得见或看不见,端赖时空。就此意义而言," 看不见的倾听者 " 这个书名似乎颇为平淡,探讨的对象也并非那么 " 奇异 "。奇异的恰是书名副标题的关键词 " 抒情的亲密感 "。文德勒认为,抒情诗是构建和传达 " 亲密感 " 的绝佳载体,因为它可以 " 容纳志向、忏悔、嫉妒、憎恨、快乐和所有其他伴随人际关系的情感 "," 其中人际关系可能得以产生、审阅、修改、巩固 "。言说者或倾听者之间的 " 亲密感 " 如何构建,如何传达,方见功力。换言之,如何 " 归化 " 这种 " 亲密感 ",让读者感同身受,或借用文德勒的说法," 亲悉化未见者 ",成为考验诗艺的试金石," 当亲密关系的对象永远不会被人看见或知晓,却能被人唤出时,抒情诗内在而基本的创造亲密感的能力也许最为惊人。在这样的情形,未见的对方成为未见的倾听者,锚泊住诗人即将流入虚空的声音 "。在《看不见的倾听者》中,文德勒以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他笔下的三位大诗人,如何找到一种语言来 " 赋予未见者以实体性 ",构想出一种 " 平向 " 关系,进行 " 完全人性的言谈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感叹,"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张爱玲在短篇《爱》的结尾写道,"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 人生中,若真的能够遇上,那也就 " 不虚此行呀 / 不虚此行呀 ",哪怕 " 一路荆棘呀 / 惊鸿一般短暂 / 如夏花一样灿烂 "。但 "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 这是一个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遇见之后,终将失落;更常见的是," 恨不相逢 ",那就只好在抒情诗的想象世界中去寻找慰藉吧。若你有诗才,也不妨借用抒情诗来 " 赋予未见者以实体性 "。

(我在 2013 年停止了博文更新,关闭了这扇 " 倾听 " 之门,部分线上的朋友,成为线下的朋友,延续着友情;三年前,我试着重新登录,孰料怎么也想不起密码,密码已经丢失在岁月的风中,只好作罢。——附注)

《看不见的倾听者》

海伦﹒文德勒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9 月

本文作者 李小均(深圳大学)

相关标签

夏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