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至 12 月 8 日,诚品生活深圳携手卢志荣在 4F 展演厅举办《世外》——器物、屏风、绘画作品展,以作品为纽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无时之域,发现超越时空的世外之地,打破困囿去寻找不被时间主宰的乐土。
本次展出,由卢志荣亲自设计展场布局,延续了他一贯的简约风格,摒弃繁复装饰,引导观众的目光聚焦于作品之上。步入其中,一股宁谧安静的氛围渺然而至。所有展品细赏均各有乾坤,集结古人智慧之余,凝聚着卢志荣半生经历和哲思。就如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一样,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意境,从细微处领略人生感悟。
▲《世外》——器物、屏风、绘画作品展现场局部
解锁设计界诗人卢志荣质朴的艺术人生
在香港长大的卢志荣,于 1988 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经过多年沉淀,于 2015 年荣获 " 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 " 称号,卢志荣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
▲卢志荣在展览现场
在意大利设计领域活跃了二十多年的卢志荣,他作品中的永恒性特征得到了国际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初见他的创作,仿若看到一幅古朴的写意画作,一雕一琢中尽显物之神韵,但细品之下又找不出具体的东方身影。或许 " 远看东方近看无 " 就是他的一种《世外》之境。
集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为一体的卢志荣,深谙艺术的 " 联合纵横 ",将古今智慧与感悟融合吸收,尽为我用,以作品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他期望他的作品都能于当下的居住语境中,深深充盈着人们的心灵空间,让大家重新体验生命与生活的健康本质。他设计的《一方》系列作品,凝聚的就是他对造物艺术的洞察,以诗性为设计基底,发掘 " 永恒时尚 " 的另一重世界,使它们更接近这个时代的需求与精神。
用创作打破时空界限,以作品扣动人心
展厅内, " 戏石屏风 "、" 一扇含蓄 "、" 银檀鸳鸯 "、 " 端溪观石 "、" 石上生花 " 等在内的逾百件作品自成一世界。多种元素相遇于此,卢志荣以诗意的设计,带领观众进入远离现实的境界,感受过去未来,于无垠中逃离时间的羁绊;突破了时空和地理的界限,用作品建造了一个《世外》之地。
▲卢志荣《世外》——《银檀鸳鸯》展品
▲卢志荣《世外》——《褐泥紫砂茶具》展品
看他的作品,就像吟诵一首诗,每一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与美感。由手工打磨而成的 " 端溪观石 ",以水和砚石为主题构筑桌上微景观,整个系列水石相谐,一动一静,一砚一水景,宛如一个个安放灵魂的小小园圃;" 石上生花 " 是对生命的致敬,创作灵感来源于夹缝生存的小草,每一件花器就是一种生命姿态。除此之外,现场还有许多充满意境的作品,让观众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卢志荣《世外》——《石上生花》展品
卢志荣善于挖掘材料的性格、经历和生命厚度,并以此为依据找到它们的归属,用西方技艺赋予它们东方禅意。每一种材料的运用,都是一场创意的探索,不仅收获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喜悦,还散发着徐徐而至的平和气韵、质朴无华,和本人如出一辙。
卢志荣亲临现场导赏,分享设计理念与感悟
10 月 26 日下午,卢志荣亲临现场,开启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讲座分享。这一次没有界限,展演厅就是与大家交流的讲台,卢志荣亲自为观众作导赏,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感悟,尝试揭开每一项作品背后的故事, 希望带领大家进入另一个世界,探索人与天地、生活与器物之间的关系。
作品中,摆上了坚果、谷物等日常的食材。卢志荣分享说,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有了容器的承载之后,就开始变得珍贵,哪怕几片叶子也变得不那么普通了,开始吸引我们的目光,让我们停下来观察它们,因此让我们放慢脚步。
▲卢志荣《世外》——《石上生花》展品
▲卢志荣《世外》——《戏石屏风》展品
卢志荣希望观者能感受到展览现场是一个 " 没有时间的地方 ",体会到与外面行色匆匆的世界是如此不同,所以展览才叫《世外》。时间会限制我们的探索,在这里一切都不受 24 小时限制,每一件展品的出现都是为了永恒的存在。比如花抬头的姿态,是生命向上的本能;比如屏风上刺绣的大量留白,提供了小螃蟹(还有观者的思绪)嬉戏玩耍的空间。
▲ 卢志荣《世外》讲座现场
▲ 卢志荣《世外》讲座现场
卢志荣在回答深晚记者提问时表示,他在做这些作品时,并没有想过出售,所以做得纯粹,看起来不属于这个商业社会。展览所处的是一个商业空间,但唯独展览现场的东西是不可以出售的,似乎更有了《世外》的涵义。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